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山》多大臣名將,此或其塚與。

古城 在邑南三十里。來歷未詳。

容城縣

三臺城 容舊屬地。《城塚記》:燕魏分易水為界,築登降以耀武,即此。亦名劉盆子岩。下有洞,迤西二里至三臺浮圖。東有古井,井有券門,想當時為出沒之所。臺上可登眺,所稱「臺城晚照」 ,即此。靜修書院在焉。

督亢陂 ,劉向《別錄》曰:「督亢,燕膏腴之地。《風俗通》曰:亢,莽也。淫淫漭漭,無涯際也。」 《橘山人》曰:「居燕之中,故命督,在范陽東南,新城西南,即容城北界地也。」 初,燕太子丹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怨王,欲報之。聞衛人荊軻賢,卑辭厚禮請見之,欲使劫秦王,反諸侯侵地,不可,因刺殺之。時秦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軻曰:「今行而無信,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悅見臣,臣乃有以報也。」 即此。古城 即八景內古城,春意也。在縣北十五里城子村前。周圍七里。故老云:唐竇建德築儒學故址 在縣東南。明洪武七年歸併雄縣。今廢。

講堂 在舊學後。元至正間,縣尹賈彝建。孔子廟 在縣西沙河村。元梁師安刱建。殿宇久廢,碑碣存。

晾馬臺 在縣東二十餘里側新莊村。宋楊延昭俗呼「六郎」 ,築此以望馬,基址見在,宜祀楊將軍。今反以立寺,何哉?

古溝 在縣北門西三十餘步。北門跨橋,即此處也。其西有家百餘,因以「溝西」 名村。白河水溢,從村西來,直抵城下,從溝北洩而東,由天溝流新安白洋淀。城池人民水患賴之以解。

浮圖一座 ,即《八景》內「白塔鴉鳴」 也。塔高七丈,周圍六丈五尺。故老云:「宋時建。」

完縣

石獅洞 洞在半空,下臨斷澗。昔有異人陸姓者,造鐵梁數根,將石崖鑿孔,安置鐵梁,架危橋數丈,人可通行。又造碾磨,夜呼土人協力上拽,人皆口應,天未明而碾磨已上矣,疑有神助。其後道人坐化,今尸棺尚在洞畔澗底。

堯城村 舊志云:在縣南八里。世傳帝堯所築。廟址巍峨,春秋二祭,載在「祀典。」 知縣劉安國因奉祀詣廟,憑高遠眺,基居西北乾地,樹木森森,形勢高聳,俯視村落,周圍並無城蹟。何以城名村也?政事之暇,披閱《舜紀》,舜所居一年成聚,註云:「聚為村落。」 二年成邑。註云:「四井為邑。」 非縣邑名也。三年成都。又《堯紀》云:摯政微「弱,唐侯盛德,群臣迎而立之。帝摯服其義,遂禪位焉。」 堯生於完之伊祁山,封於唐縣。此或堯所棲止,如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之說歟。

甘城村 舊《志》云:甘城在縣北三里。夏后啟大戰扈氏于甘,滅之,即此地也。考《地輿志》,甘在陝西鄠縣,古崇國地。云此地者非是。按《戰國策》,甘茂之孫甘羅,年十二,為文信侯呂不韋舍人,能行。張唐相燕,請車五乘,使趙令趙獻五城,以廣河間地。趙先獻于秦者,今之河間府是也。與趙合謀伐燕,北得上谷地三十六縣。《太史公》曰:「甘羅年少,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君子,亦戰國之策士也。其或甘羅駐足之地歟?」

五侯村 舊志云:「王譚當新室時,不附王莽,五子俱避亂於恆山。光武即位,封五子為侯。」 閱《綱目》,成帝元年書,「賜五舅爵關內侯」 ,是日黃霧四塞。河平二年又書:「封諸舅為列侯,賜封地。」 癸卯三年書:「五侯有罪詣闕,赦不誅。」 是五侯在王莽之先,距光武五十餘年。是五侯村以貴得名,不以賢得名也。謹按《綱目》改政之。

陳侯村 。舊《志》云:「陳平雖非曲逆人,北門內有宅,陳侯村有墓,始終在完。」 紀於完之《人物志》以陳平始終考之,俱非也。陳平封曲逆侯,是今之子城,非今之完城。終漢四百年,名雖三易,城未另置。陳侯,傳四世而國除。北門石柱,非陳侯宅明矣。又云:「始終在完。」 考漢高帝六年,封平為曲逆侯,十二年帝崩。六年之間,隨帝討陳豨,討黥布,彼時多故,何暇退食於封邑也?呂后時,平先與食其為左右相,又與周勃為左右相,文帝二年卒於位,何嘗始終在完乎?其「陳侯村」 ,殆國除之後,子孫移置西山,聚族而居也歟?

神南村

「神,北村 一山畽也。何以神取名乎?」 父老曰:「二村中巖有廟焉,名曰三娘子寨。廟南石龕,因石樹碑,按其年代,創自唐開元間。三娘子之說,亦誌載不明。俗傳三娘子豎寨西巖,隔河與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