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州。治會川縣。明為青縣。屬河間府。《我》

皇清因之。順治十六年,省《興濟縣》併入焉。編戶十一。

靜海縣

宋大觀中,以清州渦口寨為靖海縣,尋復。金明昌中,仍以渦口寨置縣,屬清州。元初,省入會川縣,尋復置。明洪武初,更名靜海,屬河間府。我

皇清因之,編戶十九里。

寧津縣

漢始置寧津縣,屬渤海郡。隋始置胡蘇縣,屬平原郡。唐初屬觀州,後屬滄州。天寶元年,更名臨津,後復屬景州。宋熙寧六年,省入南皮。金天會二年,遷於東北二十五里,更名寧津。元屬河間路。明屬河間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景州

周。春秋時為晉地,名條。漢為修,又為廣川,為觀津,俱屬信都國。東漢以修屬渤海郡,廣州屬清河國,觀津屬安平國。三國魏省觀津入修。晉置東安陵、渤海郡。南北朝後魏以修、安陵屬渤海郡,廣川屬長樂郡。隋開皇中,改修為蓨,屬信都郡;改廣川為長河,屬平原郡。大業初,省安陵入東光縣。唐武德四年置觀州,貞觀十七年,州廢。貞元三年,置景州。後再廢復置。宋太平興國六年,改永靜軍。金復為景州。大安間,改觀州。元復為景州,徙治蓨縣。明洪武七年,省蓨入景州,屬河間府。我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領縣三:

吳橋縣

隋將陵縣地,屬平原郡。唐屬德州。五代周置保順軍,屬滄州。宋因之。金廢保順軍,始置吳橋縣,屬河間府。景州。元屬河間路景州。明屬河間府景州。我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東光縣

漢屬渤海郡,又為侯井,為弓高,屬河間國。東漢省侯井。晉屬渤海郡。南北朝後魏因之。隋屬平原郡。唐初屬觀,改屬滄州,後復屬景州。宋屬永靜軍。金為觀州治。元屬景州。明初省入阜城縣,後復置,屬河間府景州。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故城縣

漢為厝縣,屬清河郡。東漢屬清河國。晉為東武城,屬清河國。南北朝、後魏為武城,屬清河郡。隋開皇十六年,分武城置歷亭,屬清河郡。唐初,屬貝州清河郡。貞元五年,置故城縣,屬甘陵郡。宋初,屬貝州,後改名恩州。金廢縣為上故城鎮。元初屬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入景州。十年,復置縣,屬景州。明屬河間府景州。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滄州

漢為渤海郡,治浮陽,屬幽州。東漢徙治南皮。晉為渤海國。南北朝後魏為滄州浮陽郡。隋為渤海郡。唐為滄州。天寶初,改景城郡。乾元初,復為滄州。宋為滄州景城郡,後屬橫海軍。金更為臨海軍,屬河北東路。元屬河間路。明為滄州,屬河間府。我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里。領縣三:

南皮縣

秦始皇二十七年,置縣,屬鉅鹿郡。漢屬渤海郡。東漢為渤海郡治。三國魏屬河間國。晉屬渤海郡。隋仍之。唐初屬滄州,後改屬景州。宋屬滄州景城郡。金屬河間府滄州。元屬河間路滄州。明屬河間府滄州。我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鹽山縣

周春秋時,名無棣。漢為定縣,屬渤海郡,後改高城。東漢為高城侯國,省定縣入焉,屬渤海郡。晉屬渤海郡。南北朝後魏屬滄州浮陽郡。隋置浮水縣,後改高城為鹽山,省浮水入焉。唐武德間,置東鹽州。貞觀初,罷州,以縣屬滄州。宋屬滄州景城郡。金屬河間府滄州。元屬河間路滄州。明屬河間府滄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慶雲縣

周春秋時,名無棣。漢為陽信縣地,屬渤海郡。東漢因之。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析陽信北境置無棣縣。唐屬滄州。貞觀初,省入陽信縣,後復置。宋徙治保順軍,屬滄州。金因之。元省入樂陵縣,屬齊南路,後復置屬滄州。明洪武六年,改名慶雲,屬河間府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