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0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十五卷目錄

 河間府部彙考三

  河間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八十五卷

河間府部彙考三

河間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先師廟舊稱至聖文宣王。明嘉靖庚寅改稱「至。」

聖先師孔子,撤像易以木主。四配,舊稱「國」 ,今稱「某聖某子。」 十哲次于四配,亦稱「先賢某子」 ,兩廡同。春秋以來,諸儒稱「先儒某子」 ,增祀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四人。黜申黨、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鼎、杜預、吳澄十三人,以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元、服虔、范甯七人各祀于其鄉。萬曆丙戌,以薛瑄、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萬曆甲寅,增祀宋儒羅從彥、李侗,位次楊時下。祭期,仲春、仲秋、上丁。器用八籩、八豆,樂用六佾。先一日,印官入廟省牲,至日五鼓,率僚屬師生行禮如制。每朔朢行香,啟聖公祠,前代皆列神座兩廡,與七十子為侶。明嘉靖九年,有特詔建專祠以奉之,于是數百年之乖謬一旦釐革。配四氏:顏路、曾點、孔鯉、孟孫,皆大賢之父也。從食三人:程珦、朱松、蔡元定。萬曆間,從湖廣巡撫郭惟賢之請,增周敦頤父周輔成祭期,春秋二仲上丁日,祭品視十哲,餘如常儀。

名宦祠祀「漢渤海太守龔遂,河間相沈景,隋瀛州刺史來護兒,唐瀛州刺史賈敦頤,中書令、太尉、謚忠愍田弘正,宋龍圖閣學士、瀛州知州李肅之,瀛州知州唐介,樞密副使、瀛州刺史包拯,瀛州知州李延渥,瀛州知州高繼勳,西上閣門副使、知瀛州李允則,集賢院學士、知瀛州李參明,河間知府顧佐、許侃、張羽、施槃、廖謨、常在、陳大賓、丁以忠、河間府儒學教授孔弘川。《鄉賢祠》祀漢諫議大夫劉輔、京兆尹雋不疑、司隸校尉鮑宣、遼西太守趙苞、北齊平陽太守楊慶、國子博士贈廷尉少卿李鉉、隋宣德先生劉炫、唐贈禮部尚書、渤海侯高適、觀察使張署、宋右諫議大夫龔夬、參知政事禮部尚書賈黃中、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諡「忠肅」;劉摯,承議郎;劉安禮明,平定知州;李銳,太僕寺少卿;王齊,廣東布政使司;李翔,浙江按察使;于大節,光祿大夫、太保、吏部尚書;王翱,通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樊深,都察院掌院、左都御史;陳瓚,太子太師、大學士、禮部尚書、諡「文康」;李時,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闕名。

儒學在府治東南。元至元六年,戶部侍郎萬嘉閭出守河間,修廟學,又為精舍。左丞許有壬撰《記》,總管蔡受益、治中袁遵道增修,兩廡二十八間,助教王大本撰「記。」 明洪武初,詔天下建學。永樂二年,知府崔衍增置。正統六年,知府許侃重修,同知廖謨為記。成化初,知府賈忠重建。弘治初,知府謝文恢拓舊規,知府施槃相繼修葺,知府陳珂增塑賢像。

先師廟而外,規畫咸備。正德十五年,知府張羽重

修。嘉靖庚寅奉制稱「至聖先師孔子」 ,撤像易木主。十八年,知府鄗相更加修葺。二十九年知府徐文亨重修,郡人樊深為記。三十七年知府陳大賓、隆慶四年知府朱裳、萬曆元年知府丁誠,俱重修。戌申,知府李維翰悉力整理,煥然一新。四十二年,知府杜應芳、推官簡麒於巽地營文昌閣,以增形勝。萬曆三十五年,知府王逢元重修,規模完整,壯麗可觀。其時文昌舊閣廢,乃祀于瀛臺之上。「魁星」 在東北之隅。

皇清順治八年,撫院董天機捐千金重修,有碑記。康

熙三年,學院蕭惟豫捐八百金重修。後魁星樓傾圮,廩生李生錄倡募重建。乃移「魁星」 於瀛臺,而祀文昌於此樓。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 「明倫堂後。」

尊經閣明倫堂後

射圃儒學西

瀛洲書院在府治西,知縣王遇賓建。

河間縣

文廟縣治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