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1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祐兵興殘毀之餘,迄今戶纔數百。至元間,有詔并州 縣,縣與樂平,率以戶口罷。故東自高邑,西至平定州, 三百里,連延相接,回互皆太行山,夾以深林茂叢,縣 既廢而官無以約束,故小人依其險「遠,往往乘間為 盜賊,以致道路抑塞,行旅稀少。加以公家差役往復 地遠,輸送失期,有司嚴往督責,故民多逃散。」陝西四 川宣撫使趙公良弼,輔之邑人也,因赴詔過縣,縣之 耆老以其事訴,公亦知其弊,遂以縣之廢置利害言 於朝,從之。至元七年,復縣及樂平。由是盜賊無所容, 賦斂如期而辦,兩縣人民各得安業,公之惠也。一日, 縣之耆德閑,良官鄭鎬、孫衢、王昇、楊伯玉、郭天麟來 謁曰:「趙公有德於民蓋如此,苟無以紀其事,是公無 負於縣人,而縣人負於公也。敢請記。」予以縣之廢,公 知其不便言之也;朝廷因公之言,亦以其不便復之 也。民訴於公,公言於朝,縣復而民安,蓋無難者。此雖 足以「見公之力,未足以盡公之材也。」事固有大於此 者矣。天下之患,起於倉卒者,逡巡搆屯,翕忽生變,一 失其機,則生民之休戚安危繫焉。此與夫一縣之興 廢,百里之憂樂,利害之相懸,固不可同年而語矣。公 在陝西,遭意外之變,謀誅逆黨,使國家無西顧之憂。 承命東使日本,鯨海浩瀚,莫測其際,叛賊耽羅蔽其 衝。公仗忠信,直抵其國,諭以天子威德,方制數十萬 里,靡不從命。東彝悅服,即遣使詣闕。時偽宋以海去 兩浙不遠,大畏之,遣僧滕原瓊林等為牒,指作日本 人,與公語。公面折縷數:「宋人浮偽無信,今兩淮、襄、漢、 四川悉為我有,但東南彈丸地,尋亦不保。」前後數百 言。僧語塞不能對,日本亦「慄然畏懾,履至危之地,憑 仗威靈,無所辱命,全節而歸。」此二事雖古名臣無以 過也。彼傅介子、張騫輩,尚容擬議於其間哉?蓋人材 之能於其大者多略於小,為其巨而遺其細。惟知者 見乎繩尺之外,否則忽乎耳目之前。故庭不掃者,詩 人致議,居必葺者,史氏稱嘆。經綸乎天下之大務,而 尢致察於「細微,酬酢乎萬變之非常,初不忘乎末度, 而能巨細具舉。若然者,非世之長材莫能備矣。縣之 復,在公為細事也,而人享其利,享其利而忘其德,非 縣人報公之德之心也。記之作,所以頌公之德也。誦 其小而忘其大」,在縣人則可矣,未足以盡公之德而 侈於無窮者,非縣人之過也。故予作《復縣記》,因其小 以著其大,而又喜亟其大而不忘其小也,於是書之。

陽和樓記         杜俊民

陽和樓者,鎮府壯觀也。跨子午之逵敻,超闤闠之表 基。臺端峻,門路宏敞,上架巨室七楹。棟宇之隆,締構 之妙,其勢則山峙而雲飛也。每登於斯,南瞷滹水,北 瞻恆嶽,右挹太行之晴嵐,左觀滄海之旭日,飄然若 出塵世,御天風於九霄之上。「高爽如是,而日邁月征, 簷垂礎弛,此為郡者所以興慨而欲修也。」故自譙樓 已廢,移置更漏於此,蓋亦有年。中郡而立鼓角,聲振 四遠,聞之警懼如一。昔人聞更鼓,分明知其尹賢。至 於懸令布政,聳人耳目所繫如是而上漏旁穿,殆難 棲止,此為郡者所以必修而不容止也。至正十七年 春,監郡普顏公、大尹趙公,承宣之隙,將興是役,而不 忍重煩民力。一日焚香煮茗,集大剎都僧而諭之曰: 「科徵稠疊,杼軸已空,爾等深居無擾,國恩至矣。今公 家有必興之役,爾等可無施乎?且慈憫群生,爾佛氏 之教也。」眾僧忻然相應,願獻資糧若干。迺選廉能者 董之,厚直以募工,平價以市物,摧壓者正之,朽腐者 易之,闕壞者補之。聳賜額於兩端,環拱梲於四門;鞏 以瓴甋,表以黝堊,飾「以丹碧,物精工善。始事於三月, 畢工於六月,矗若神資,壯麗一新。」過者駭心驚目,鼓 舞稱贊。於戲!斯一役也,而有可書五。世稱北門為「子 城」,南門三面無跡,巋然獨存。蓋關造物所完古跡,以 壯其郡,一可書也。「震風凌雨,帡幪有庇,俾吏卒安居, 司漏候天,節人」,二可書也。督役則擇郡人惰而代閑 者,不用公吏,以絕姦弊,三可書也。「費出於諸寺,夫取 於門卒」,秋毫不犯乎民,四可書也。一言使人忘貪向 義,克濟盛美,五可書也。有五可書而書之,不但記歲 月而已。

趙文正公祠記        張曾

故太保趙文正公事憲宗世祖皇帝始末三十餘年。 公以遇知之深,唯育賢才而助收用,可酬其萬一。乃 出帑市田五千三百畝,分邢、趙、懷孟、贊皇之學,使師 生得給所需,而裕其講明進修之心焉。「贊皇得田六 百,又為營築學宮,殿廡講堂,靡不備具。迄今八十年 間,人材之出於此者,不仕則已,仕則悉能勝任,則公」 育材酬恩之績,果致此效,而其成就於後者,尚未涯 也。監縣公明安帖木兒下車廟謁,詢知其由,以公之 功如此,而乃不祠,大為闕典。即建兩楹於學宮之隅, 像公其中,俾師生邑人歲時致祭,以不忘德澤之渥。 公諱良弼,字輔之,其先金之右族。公無一時而不以 孔孟之心為心,無一事而不以孔孟之道為道。謂儒 治具所在,而學乃儒所由以出。己既儒矣,欲人之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