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2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未舉及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張公翼募復之。有四門:東曰

玉川南曰陽和,西曰長樂,北曰永安。其隍環城,闊二丈,深一丈 。按《肥鄉縣志》,「玉川、陽和、長樂、永安,今皆改易,四門皆有板橋,可通車。」

雞澤縣城池 《府志》未詳 。按《雞澤縣志》:「隋唐來徙置不一。金泰定元年,始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池深一丈,廣二丈。元至正十五年,知縣霍安道重修。明成化十八年,沒於水。二十年,知縣譚肅創增甕城四座,城樓四座。弘治十八年,知縣邵錦重修。正德五年,知縣銀鏡重修。後七年,流賊作亂,果賴以保障。嘉」 靖十一年,知縣周文定重建南北二樓,南扁曰「迎薰」 ,北扁曰「拱辰。」 十五年,知縣于慧重建東、西二樓,東扁曰「襟縈漳滏」 ,西扁曰「帶綰沙洺。」 二十年,知縣曹希魯廣浚隍池。三十六年,知縣張廷槐增砌磚垛口敵鋪。四十二年,大水,城垣半圮東西門圮。知縣常世勳重建東西二門,東曰「望魯」 ,西曰「通晉」 ,修葺城垣如故。萬曆八年,知縣張受道重修磚垛口敵鋪。三十年知縣曹孔榮修城垣。崇禎十三年知縣賈益謙建磚城 。按《府志》:「金時寄治北抬頭村,大定中始築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有四門,南曰迎薰,北曰拱極,東曰望魯,西曰通晉。其隍修於曹希魯,深一丈五尺。」

浮圖店堡 城週圍三里。高一丈,厚五尺,池廣二丈,深五尺許。

小寨堡 城,週圍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池廣三丈,深五尺。

廣平縣城池 《府志》未詳 。按《廣平縣志》:「新舊有三城,舊城一在雞澤,一在鵝城,今城新城也。宋元以前,遷徙無常,制度未備。自明洪武二年,以縣屬郡,始創規制。天順間,始備城池。成化間,知縣何琮相繼葺治,東開長春,西開美利,南開時薰,甃以磚石,垣以女城,浚以深溝。正德間,開小東門,民多疫,隨塞之。嘉靖間,御史」 傅公命寇知縣于城東作保障樓。萬曆十七年,傳檄議築城池,以保安遺黎。知縣陳鎜復加修葺,四城煥然一新,樓上各揭以扁名。「夫廣平」 土城耳,高二丈,周圍三里一百六十八步,南北徑二百九十一步,東西橫三百七十五步,池深一丈五尺,廣二丈。崇禎十二年,功令修磚城,知縣張弘志設法創建,增高一丈八尺,作城樓八一,時人呼為鐵甕。城池乃益深廣其半。城門三:東門曰「長春」 ,後曰「啟春」 ;西門曰「美利」 ,後曰「延秋」 ;南門曰「時薰」 ,後曰「保障」 ;北城樓曰「兆元」 ,後奉真武,扁曰「威定金湯 。」 按《府志》:城闊一丈,隍闊三丈。

邯鄲縣城池 ,其城古趙國舊址,在城西南,新城僅二里許。明初始修拓,周五里四十六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知縣張偉增廣之,置臺堞樓櫓。韓駰道河修城,董威益加繕築,周八里,高三丈,闊三丈,增甓堞、墩鋪、樓券、弔橋。張第修樓鋪。有四門:東曰「瞻岱,西曰環沁,南曰帶河,北曰迎祥。」 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即此。其隍趙時吉始開,董威加浚,深一丈五尺,闊七丈 。」 按《邯鄲縣志》,按宋人《北轅錄》,「叢臺在邯鄲城北,則臺以南為北城舊址可知。其在洪武初,南不過斜街口,北不過觀音閣,遠不及二里,東西不及半里。成化間始於南北各拓城半里許,即於拓處開東西四門。正德間」 塞四門,酌南北之中,始開東西二門。正德六年,東西四門尚在,惟城甚陋。會有薊盜起,知縣張偉亟修之,不踰月告成事。是時城尚未有池,至嘉靖十年,趙時吉知縣時始有之。至十三年,兵備副使楊彝循城,見城東有趙王叢臺,與城甚逼,乃築甬道,與城相連。道闊僅丈許,仍亭其臺,而以「據勝」 名之。至二十五年,城大壞,知縣董威改築,始有今城。公築城時,復夾叢臺甬道,興版鍤。向所稱丈許者,其闊遂與臺相等。今之建講院者即其地也。至隆慶六年,知縣張第復一修築,樓舍俱飾,云邯鄲城自明隆慶間修築後,迄今百餘年矣。雖敵樓垛鋪間或因時補葺,而大勢漸就傾圮迨。

皇清康熙七年秋,霪雨淋漓,垛垣大壞。今任縣令張

慎發時甫下車,即以倉庫關係城垣為重,捐銀設法修理,雖廣厚不及初制,而萬堞已巍然具觀矣。

成安縣城池 《府志》未詳 。按《成安縣志》「城池,元以前不可考。明正統中,知縣張雲重築。周圍三里有奇,高二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東曰善政,西曰輔政,南曰迎薰。成化四年,知縣劉蕘闢小東門於東門左,曰廣居,以便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