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名
金泉 在府西四十里馬鞍山南。〈此下水、《府志》皆不載。〉野河 在府西北五十八里,分合七十二道。《漢書》:「邢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又有蓼水、馮水,皆東至朝平,入於陸澤。今皆無考,疑即野河焉。
白馬河 在府北二十里。上源百里外,自凌霄山水及與各泉會,潺湲有聲,至青山潛行於地。每遇山水暴發,衝沒民田,又時風起沙壅,如山如陵,近河田率不可耕,大為邢害。
竇王澗 府西南八十里。昔人屯兵之處。鬼谷溝 府西北一百六十里,馬嶺山下小石莊。古井 ,在縣城西。
水利附
珍珠隄 自百泉起,至樓下村止。嘉靖四十年,知府劉應節創開。
流珠隄 自前樓下村起,至後樓下村止。萬曆間,同知劉應科、知縣朱誥俱創開。
小龍泉堰 萬曆間,知縣朱誥建開。
河曲閘 自祝村起,至任縣十里止。嘉靖間,知府劉應節、知縣何岑建,今廢。
祝村閘 自小呂閘起,至河曲閘止。嘉靖間,知府劉應節、知縣何岑建。
先于閘 自高莊起,至任縣鐵爐村止,嘉靖四十一年知府劉應節創開。
永立閘 自東汪村起,至河曲村止。隆慶元年,知府費堯年創開。萬曆年間,知縣郝持、朱誥相繼重修。
張村閘 自吳家莊起,至祝村止。隆慶二年,知府鄧楚望創開,今廢。
武家莊閘 ,引狗頭泉水,分立東西二渠:東自小汪村起,至大賢閘止;西自黃家屯起,至張村閘止;東自小汪村起,至雙路村止;西自黃家屯起,至竹村閘止。隆慶四年,知縣耿鳴世開建百泉閘 ,自樓下村起,至沙河縣徐王村止,知府劉應節創開。隆慶四年,知縣耿鳴世重修翟村閘 ,自翟村起,至界家屯止。嘉靖間,知府劉應節、知縣何岑開創。
吳家莊閘 自張村起,至小呂村止,萬曆八年,知府楊邦憲開建,遂廢。
北關閘 自白塔村起,至王家莊止。萬曆九年,知府王守誠創建,又建水磨於此,故又名「水磨閘。」
大賢閘 「自景家屯起,至小戶村止,萬曆十年,知府王守誠開修。自大賢鋪起,至河曲村止,萬曆間知府張延庭、知縣朱誥開修。」
盛流閘 自樓下村西,由眾葦地。萬曆十五年,知府張延庭、通判陳九功建。
永澤閘 自河會村起,至河曲村止,萬曆十八年,知府張延庭、知縣朱誥創開。
黑龍潭閘 自小汪村起,至石井村止。萬曆間,知縣郝持、朱誥相繼開修。
明沙泉閘 自晉祠村起,至朱家莊止。萬曆間,知府王守誠創開,知縣朱誥重修。
晉祠閘 ,隆慶間,知府費堯年創開。萬曆間,知縣朱誥重修。
關家灣閘 創於萬曆年間。
溥濟閘 重建於崇禎七年。
永濟閘 即隆興閘,創自嘉靖間,知府劉應節,因水衝沒。萬曆間,改修興隆桶,崇禎間,改名「永濟渠」 ,闊一丈,長十里。
龍興閘 創於天啟年間,因康熙七年山水衝毀,重建於康熙八年,改名「重興閘。」 自河會村起,至南和縣井家莊止,渠寬一丈,長七里。
「廣闊」 閘 創於萬曆年間,因康熙七年山水衝毀,八年重建。自河會村起,至南和縣南豆村止,渠寬一丈,長三里。
小汪閘 嘉靖間,知府劉應節、知縣何岑創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