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之。爾徒知運斤執轡者之為勞,曾不知授意由大 匠坐乘,則貴人也。第知其顛永之詳,果莫余若耳。」眾 曰:「諾。」遂持是說勒之石,以志不朽云爾。
南和縣劉侯水利記 穆孔暉
劉侯尚德宰南和三載,政成考最。豈惟廉靜而事乂, 以聲於時,如今之所謂「最賢能」者哉?疏澧水,溉田幾 五十村,既大修邑學,以振懋其俊秀,復建社學七十 有八,以廣蒙訓。此古之所急,而今之所後者。非其心 有惻怛之誠,將聲於今者且飾,又孰肯維是不責者 之思耶?嘗聞士大夫之入其境也,見其閭閻食稻,童 子有禮讓,皆羨嘆樂談其事。嗚呼!北方之水多廢,而 南和獨溉;城市之教或弛,而南和之野皆學。斯邑斯 民,何獨幸哉!是故民之愛之如父母,相與謀曰:「劉父 而以政拔去,是棄我也。將久,則澧水用與否,未可知。」 懼夫愈久,將其法無從而跡。且懼。夫劉父之美無所 考,不紀之石,將何以啟後世?於是相與圖其水利建 置之形。庠士鞏進狀其事,鄉官王紳、張鸞乞辭。夫斯 人斯政,在孔暉尢羨嘆,況且常聞諸士君子之譽乎? 實欽其風,而幸為之記。南和者,順德府小邑也。西自 邢臺,東南八里有水平地湧出,其脈甚多,名曰「百泉」, 一名渦水,一名鴛鴦水。經流沙河則入南和境,是為 澧河,大旱不涸,祁寒不冰,乃東北下而入真定隆平 大陸澤焉。是水之經南和者,舊嘗分六渠以灌其上 流,三渠淤不事者多年,下三渠亦淺狹,山水時至則 漲湮,雖或民自疏取,所獲亦微。乃正德庚辰夏,劉侯 來尹是邑,輕徭薄賦,敦禮尚賢,百度具舉,則循行郊 野,舍於澧水橋之旁,愬源察宜,跡其向背,曰:「我知之 矣。若閘其渠口,以防山水之肆,使由河中行,則渠可 以不沙,旱則啟以灌,庶幾澧水或可以永無事。」乃召 民眾諭之曰:「我欲用而力於水事,以為而農畝益,若 何?」僉乃稽首,讙曰:「唯唯,惟公命。」於是乃大深六渠而 闊之,乃創六閘,厚基之以石,而甎其上,高二丈,橫二 丈有奇。門高九尺,廣七尺,啟閉有度,堰其「上以當水 衝,樓其旁附以屋以便巡察。」各擇有行之老,掌籍度 田,量時行飲,遠近纖悉,綜理,維周肇工,於是年之九 月,越月望後二日告成矣。其制:自城西上流二十里 河之陽,近大賢鋪,閘其渠曰「均利。」又循而南而東數 里,河陰之岡頭,閘曰「均濟」,是近於張相村,其地有張 賓墓。又轉而北,閘曰「均惠」,是在澧水橋之南去城西 十里者。又橋北八里於小戶村橋,閘曰通濟。又其北 迤東,閘曰通惠,又其北迤東,閘曰通利,則澧水始出 南和之境而北下六閘既固,六渠乃通。其制則均利 閘引水東北溉村,曰南豆,曰北豆,曰康莊,曰南李,曰 北李里康惠屯,曰東賈郭,曰西賈郭,曰韓白張路,曰 卻卻村者,去城北而西二十五里焉。其均濟閘引水 而南,而東溉村,曰岡頭,曰孔,曰臺上,曰「縣南范」,曰王, 曰「縣東鞏」,是遶城南而東下者。其東南則去宋臺而 近,唐相宋璟家也。其均惠閘引水而東,而北溉村,曰 北河頭郭,曰馬莊。去城西三里,是元尚書馬亨宅。曰 西韓,乃過城北而東下,曰東韓,曰新寨,曰豬窩,曰李 趙,曰焦,曰冀屯,是烈女范氏死節處。其通濟閘引水 而東溉村:曰西侯,曰東侯,曰張,曰李,曰于,曰岳,曰營 兒里,曰小林,曰大慧塔,曰豐花,曰韓屯,去城北而東 則十三里。其通惠閘,引水師東溉村:曰三張,曰南師, 曰邵寧屯,曰小寺,曰武,曰白佛店。去城北而東二十 里。其通利閘則引水而東溉村:曰賈宋,賈宋村在其 西北而遙而田則在是。凡此類者,亦以村記,欲不遺 水之功,且以備稽也。曰王祿,曰祁信,曰北師,曰駱駝 水,曰杜科,杜科者,任縣村也。多南和民地,其利則與 任人共之。六渠既通,四境多沃,用水三年,民則大裕。 果爾客潦橫溢,渠不告淤。春夏久旱,民不告饑,故俗 稱「小江南。」嗚呼盛哉!昔西門豹為鄴令,甚賢也,鄣水 在側而不知用。其後史起以為仁智未之盡,遂水鄴 田以富魏之河內,萬世稱之。夫今猶是漳水在也,又 孰有智且仁如起者用之哉?宋太宗淳化之際,何承 矩屯田河北,於雄、莫、霸諸州興堰六百里,行積水於 田,且兼有莞蒲魚蛤之饒。方其初議也,役兵萬八千 「人,難而沮之者眾,武臣又恥於營葺,及大利既興,而 群囂始定。然則豪傑之見,豈不千萬於人哉?」當是時, 其地迫於契丹,而承矩猶不憚為之。今為京師近地 矣,霖雨泛濫,常沒數百里,竟莫有復承矩之跡者。守 者坐視,過者長嘆而已。吾惜夫劉侯智且仁,小其試 而無承矩之權,吾痛夫斯民多永墊者,而不得若南 和二三赤子之獨飽也。其他水棄而不用者,又奚暇 論?
平鄉縣三河隄記 唐澤
平鄉之地,外高而中卑,左寬而右窄。邑東七里為滏 陽河,又東十五里為舊漳河,又東十二里為新漳河, 西十里為洺河,又西五里為沙河。滏陽舊漳在境內, 沙在境外,而洺新漳在東西界之上。舊漳河窄,不足 以容水,其水無常,西徙輒入滏陽河,東徙輒入新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