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大名府部彙考一

  大名府建置沿革考

  大名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大名府星野考

  大名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大名府部彙考一

大名府建置沿革考    畿輔通志

本府

《禹貢》冀、兗二州之域。本商舊都,周封武庚於此。春秋為晉地。戰國為魏、衛二國之境。秦屬東郡。漢置魏郡,治元城。東漢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魏置陽平郡。晉因之。劉宋嘗置東陽平郡。前燕於此置貴鄉郡,尋省。後周置魏州。隋改州為武陽郡。唐武德中,復為魏州,治貴鄉。貞觀初,置都督府。龍朔初,改為冀州。咸亨中,復為魏州。天寶初,改為魏郡,屬河北道魏博節度治此。乾元初,復為魏州,號曰天雄軍。五代唐陞為東京興唐府,尋改鄴都。晉改廣晉府。漢改大名府。周復改天雄軍。宋初因之。慶曆初,陞為北京大名府治元城。金為大名府路,又改武安軍。元為大名路。明洪武初,改為大名府,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初,直隸京師。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十。

元城縣:附郭。

周為衛地。《春秋》名「沙麓。」 秦屬東郡。漢始置元城縣,屬魏郡。三國魏因之。晉屬陽平郡。南北朝後魏析置貴鄉縣。北齊省入貴鄉。隋開皇六年,復置。唐貞觀中,復省入貴鄉。聖曆初,復置。開元中,屬魏州。宋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治元城。金因之。元屬大名路總管府。明屬大名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九里。

大名縣

周春秋時,為衛國地。漢為元城縣之貴鄉。南北朝後魏析置貴鄉縣,屬昌樂郡。周於此置魏州。隋改置武陽郡。唐復置魏州。宋省入元城縣。金改置屯營。元復置為縣。明初省入元城。永樂中,復置,屬大名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九里。

魏縣

周為洹水。戰國時為魏武侯別都。漢置魏縣,屬魏郡。晉因之。南北朝後魏分置昌樂縣。北齊省入昌樂。隋初復置,又析置漳陰縣。大業中,以漳陰省入,屬武陽郡。唐武德中,復置漳陰縣。貞觀中,復省入,屬魏州。宋屬大名府。金、元、明皆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南樂縣

漢為樂昌縣,屬東郡。東漢因之。晉改長樂縣,屬魏郡。南北朝後魏因之,兼置昌樂郡。隋開皇初,廢郡,析置繁水縣。大業初,以昌樂省入繁水,屬武陽郡。唐復置昌樂縣,省繁水入焉,屬魏州。宋屬開德府。金屬大名府。元、明皆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清豐縣

周春秋時為衛地,名頓丘。漢置頓丘縣,屬東郡。晉置頓丘,治頓丘,屬司州。南北朝後魏屬汲郡,復改黎陽郡。後齊省。隋復置,屬武陽郡。唐大曆中,析頓丘及昌樂縣置清豐縣,屬澶州,以隋孝子張清豐故名。五代晉天福中,以頓丘為德清軍。宋慶曆中,徙德清軍治清豐。熙寧中,省頓丘入焉。金罷軍,以縣屬開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入大名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內黃縣

「商河亶甲居相」 ,即此。周初為衛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漢置內黃縣,屬魏郡。晉屬頓丘郡。南北朝後魏省入臨漳。隋復置,屬相州。唐初屬黎州。貞觀中,還屬相州。天祐中,屬魏州。宋屬大名府。金屬滑州。元因之。明屬大名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濬縣

漢為黎陽縣,屬魏郡。東漢、三國魏、晉俱仍名黎陽,屬魏郡。南北朝後魏置黎陽郡及黎州。隋初州郡皆廢,尋復置黎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汲郡。唐復置黎州。貞觀中,州廢,以縣屬衛州。宋為通利軍。熙寧初,改為黎陽縣,屬衛州。政和初,陞濬州,號濬川軍,尋改平川軍。金改通州,後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