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堂東西號舍若干區,樹人文蔚起坊以表其盛。中樹「麗澤亭」 ,進都邑諸生揖讓其間,數十年舊基,一朝而復之,可謂僅事。

社學大名原無,至萬曆十七年,知府尹應元,申明於院道,「除南門、北門空閑官地外,仍於東西關買居民許第等地基,修蓋社學四處」 ,又買地二百五十畝,取租以供教讀,共用銀三百六十七兩有奇。內元城縣知縣劉三英,前後共輸銀六十兩,餘皆本府措置,並不派及州縣,立石在各社學。其餘十州邑,俱建社學。自此咿唔之聲,徹於闤闠,斯民翕然興於《詩》《書》《禮》讓矣。義學按「縣志」 :在南郊外文昌宮之南,康熙十四年大名道潘世晉建。

學田按《縣志》,鹽學按三院並本道本府連儒學及本縣儒學學田等項原額共地二十四頃九十七畝二分四釐一毫,內分四頃一項學院學田地一頃一十四畝七分八釐四毫一項鹽學按三院並本道及本府學田原額共地一十三頃二十九畝三分四釐一項本府儒學學田并本縣修宅贍田及賑濟貧生,原額共地五頃三十五畝一分一釐七毫。以上四項學田地,共徵折色租銀一百六十八兩六錢一分八釐。本色小麥三十八石一斗七合、粟米三十八石一斗七合

大名縣儒學。洪武三年,縣丞秦本即元季舊基增創。知縣施誠、謝雯、原瑢、任英、張鸞、徐士彬相繼修葺,瑢與鸞之力居多,歲久傾圮。至萬曆十八年,知縣鄭得書重加修葺,仍鼎建文塔,砌泮池,縣鐘鼓,以壯大觀,一時文風,彬彬聿起。按:

《縣志》

先師殿五楹。兩翼為東西廡,各十五楹,前中為戟。

門三楹。又前中為櫺星門,迤東則儒學門。向北折而東有啟聖祠,門中祠三楹,祠後左曰名宦祠,右曰鄉賢祠,各三楹。折而西有門,扁曰「賢關。」入為明倫堂三楹,抱廈三楹,兩翼列東西齋房各三楹,東西號房各六楹。後為敬一亭三楹,捲宇三楹,亭後繚以磚垣。教諭宅在明倫堂東,訓導二宅俱在明倫堂西,射圃在訓導宅前。廟學自洪武三年建,以後相繼修葺。修官姓名已見《府志》。至隆慶三年圮於水,惟

先師殿、啟聖祠明倫堂存,餘皆欹損,知縣李本意。

各就故址完葺。萬曆三十八年大雨,諸殿宇俱圮。知縣趙一鶴等大加修葺,至

皇清康熙年,知縣陳與徐又俱重修。

社學在諸鄉堡者凡十所:曰「艾家口」 ,曰「大嚴屯」 ,曰「張輝屯」 ,曰「叚村鋪」 ,曰「李茂隄」 ,曰「北張鋪」 ,曰「邊馬集」 ,曰「張二莊」 ,曰「吳家莊」 ,曰「霍二莊。」 先是,城中止有南社學一所。萬曆十八年,知縣鄭得書於東門內增置二所,艾家口肅節館後另置一所。每學歲捐俸四兩,以佐束修。

學田:嘉靖初,知縣諸偁增置學宮義田凡四十五畝,以贍庠生之不能衣食婚喪者。田在北郭門外。

文昌閣按《縣志》,「在泮池東南隅,負城北峙。」 書院按《縣志》,應龍書院,知縣朱湘建,在南隄下。歲久止存講堂三楹、心遠堂三楹。萬曆四十年,知縣李一鰲開拓舊基,建大門,曰書院牌坊曰「光映青藜」 ,講堂曰星聚堂,後堂曰「談經深處。」 東上房四楹,曰元晏齋。南房三門曰袺古居。東號房曰考德,西號房曰問業。隄上心遠堂前建棚欄曰「山河覽秀。」

學田按《縣志》:「嘉靖四年,知縣諸偁置學田一百畝,後埋沒莫稽,止存六十六畝。三十四年,知縣甄敬置學田二百七十四畝。三十五年,知縣朱湘置學田一百三十畝。萬曆四十年,知府孫成泰割理刑廳官田一頃六畝零,改入學田。邑人趙時敏捐地一百畝,邑人大學士成克鞏捐地四十畝。」

名宦、鄉賢祠祭田按《縣志》,學按兩院并本府及本縣儒學學田等項原額共地七頃七十五畝八分八釐二毫。

魏縣儒學今在縣署東。宋、元時在於村渡,遷洹水鎮。明初圮於漳水,徙此。洪武三年縣丞蔣德弘創建,是後修建不一。按《縣志》:「儒學在縣治東察院之左。明初縣丞蔣德弘建。永樂五年知縣劉欽,正統八年縣丞趙和,天順三年知縣楊春,次第重修。成化十八年水圮殆半。二十二年知縣白繩武規復未竟。弘治元年」 知縣鮑琦踵成其役。九年,知縣林世恭、縣丞張誠拓路展門。正德十六年,僉憲劉秉鑑發金委修。嘉靖中,知縣李冕、連登、陸柬、周詠、李栻、楊廷選、徐元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