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4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神道之南、察院之西,儒學門三楹。正德十二年,知縣賈智建。嘉靖十三年,左遷縣丞傅學禮用拓建之。天啟四年,知縣潘士聞悉重新之,復捐金百二十兩,創置學田一頃一十二畝,以濟貧士。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縣楊燝同教諭劉璸「重修櫺星。」

門。名宦祠鄉賢祠十五年同教諭何來似重修社學陸崑所建者,自城達諸鄉,凡四十五所,今存其三,曰「縣南」 ,曰「拱極門」 ,曰「阜財門。」

學田:按《縣志》,「學田地一頃五十畝,每畝徵銀五分九釐四毫,共徵銀八兩九錢一分五釐。內黃縣儒學由元縣尹者劉溫、劉潨、王熙、閆汝梅創築,凡四易。元末復燬。明初楊郁首應詔置之。弘治五年,知縣張鳳闢徙故址之西南,故無射圃。嘉靖二十六年,知縣塗澤民撤淫祠圃於學宮之左。」 按《縣志》

文廟,在迎和門裡。啟聖祠,在

文廟之東。鄉賢祠在明倫堂後。名宦祠,在「明倫堂」

後文昌祠在大成殿東

社學凡十所。儒學:《後楚王鎮》《高隄鎮》,「《田氏集》《東莊集》《姜村集》《亳城集》《新張集》《新小店集》《北張堡》。」

濬縣儒學洪武三年知縣項如英建。十一年知縣方叔週建射圃亭,亭取射義為正己。是後修建不一。弘治中知縣郭東山復改置之。按《縣志》

先師廟、五間。東西廡各十五間。祭器庫三間。《官書》

庫三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一座,泮池一區神庫宰牲房三間,《題名記》碑亭一座,「修學」 碑亭一座,俱明知縣項如英建。

康熙年間,知縣劉德新、教官葉振甲、蔡士元經營修葺,煥然一新。啟聖祠在

文廟東北。名宦祠在啟聖祠後。鄉賢祠在名宦祠。

後敬一亭在

文廟西北,今廢。明倫堂在廟後,堂凡五間。《日新齋》

在堂左。時習齋在堂右。東號舍十間,西號舍十間,二門一座。「騰蛟」 、起鳳坊在儒學門內。教諭宅在明倫堂後。訓導宅二在堂左右,今廢。儒學門在

文廟東。明知縣董世彥築臺,建「青雲樓」 於其上。

學田舊有數十畝,春秋供祭,黎公寔不足用。縣令甯時鏌軫念貧生,遂捐修宅祗候銀兩,置買居民汪大仲等地一千二百畝,申報學院為學田,諸生永賴。

社學凡十二所,今廢其四。見存者縣一。例於鄉者,曰《新鎮》、曰《淇門》、曰《衛縣》、曰《橋里》、曰《宜溝》、曰《屯子》、曰「王二莊。」

性道書院按《縣志》:「在預備倉後。中為堂,祀祭黎公像。東西建學舍二十四間,退庭五間,火房二間,門牌二座。明知縣劉台、趙建極建。」

皇清康熙七年,生員孫立等重修。

東山書院按《縣志》:在大伾絕頂,即陽明書院也。今廢。

義學按《縣志》,一在新鎮,一在孟家莊。

滑縣儒學在縣東南。唐、宋以來,碑刻並燬,不可考。至德三年,清河張公、太和六年,河屯節度使粵屯公及元武德將軍劉暉,以次構學舍若干楹。元季兵起,復燬。明洪武八年,知縣諸弘道建明倫堂。正統以來,數潤色焉。嘉靖間,知縣彭範、任環、張佳引並加修葺。按《縣志》,「儒學在縣治東南,自金元明歷任知縣,增建修」 毀不一。

皇清順治丁亥年,知縣郭心印重建兩廡,壬辰年署。

印。本府推官宋燦重飭廟前坊。

學田舊有三十九頃,知縣盧世登又增一頃二十四畝。

社學隸城,凡二所,曰「太僕寺前」 ,曰「崇文街」 ,隸各鄉,凡五十八處。

歐陽文忠公書院按《縣志》:在儒學前東南隅。萬曆癸卯年,項城信鄉王公創建大廳三楹,額曰「畫舫」,踵其舊也;高樓三楹,額曰「秋聲」,因其賦也。爽。宏敞,為一時巨觀。東明縣儒學在城東南隅,歲久圮壞。先賢神位舊以石前為屏壁,又前為青雲橋。殿之東為啟聖祠,前為敬一亭,又東為射圃亭,殿之西為明倫堂。堂之左右兩齋六楹,則經籍祭器在焉。號舍二十四楹。堂之南曰「禮門」,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儒學門,折而西為訓導宅凡二。明倫堂後為教諭宅。以上皆知縣區大倫重建,而教諭宅則買地於民間而開創之,以補堂室之缺者,學宮稱麗。按《縣志》

先師廟在儒學東五間。明弘治十一年,知縣鄧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