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清河橋 ,在縣西北 。焦家橋 ,在縣北。劉家橋 ,在縣北 。顏家橋 ,在縣東。

楊家橋 ,在縣東 。陳家橋 ,在縣南。

于家橋 在縣南

新城縣

司馬橋 舊名「廣濟橋」 ,在縣東半里許。鄉官李泰重修,少師尚書王象乾增修,因名。

小石橋 在縣東北一里許。舊係土橋,鄉耆于祐易以石。

土橋,在縣東北二里。崔樓橋,在縣東五

里榮家莊橋去縣七里。壽官榮良貴修。

石橋薛家橋在縣東十八里。明嘉靖中,鄉民孫章等重修。

通濟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索鎮橋 在縣東三十里。疊石為之,歲久低凹,不便行人。明萬曆中,鄉官楊起震增而高之,行旅便焉。

皇清鄉官參議于覺世重修。

石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張店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萬家莊橋 在縣東南八里。邑增生王兆潤、鄉民孔應元等修石橋。

新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岔河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傅家橋 在縣北十里

姬家橋 在縣北十二里。

陳家橋 在縣北十五里。

朳頭橋 在縣北二十里。

北大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逼近高苑。水漲時,高苑盜決為民害。

齊河縣

大清橋 「在縣東半里許,即大清河橋也。地係九省通衢,往來病涉。舊惟架木為梁,易於傾毀。明嘉靖二十七年,羽士張演昇發願募修石橋,真人陶仲文捐銀助之。復奏發帑金一萬四千餘兩,敕巡撫沈應龍編派九縣夫役,委濟南府同知王應乾、通判蕭音督修。至三十四年橋成,九空石皆鐵鉗,上置狻猊檻柱,經」 營完密,結構最工。建東西二坊,一額曰「大清橋」 ,一額曰「濟水朝宗。」 至天啟七年,山水漲發,橋欄盡被衝損,邑監生劉一琳捐金募化修補。

皇清順治八年,黃河金龍口決,衝入齊河故道水勢。

「滔天」 ,駕橋而上,淜湃湍激之聲,訇聞數里。五年餘而橋屹然未動,獨東西兩端並石檻為水衝毀。章丘縣監生穆遇春捐金募化,稍為補葺,又於橋西增置小橋七空。雖謀為粗略,未竟厥工,而行旅亦姑借以得便云。

高家橋 在縣西四十里。因趙牛河秋水暴溢,阻滯行旅。鄉民高祿出貲修橋,以便往來,至今賴焉。時稱「高家橋。」

張村閘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萬曆十六年建,旋即湮沒。今為張村渡。

劉家閘 在縣東北八里,今廢。

袁家渡 在縣西南八里。

韓家渡 在縣東北十里。即北紅廟。

李家渡 在縣東北十五里。

丘家岸渡 在縣東北二十里。

汪家渡 在縣東北三十里。

齊東縣

劉家橋 在延安鎮西三里。年遠傾圮,今改「板橋。」

潘家橋 在劉家橋南二里,今廢。

王家橋 在潘家橋南三里,今廢。

曹家橋 在曹家馬頭西。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知縣余為霖有《碑記》。

孟家橋 在孟家坊西三里。康熙二十四年增修。

永濟橋 在迎旭門外九十步,石橋,有《記》。小南橋 ,在城東南三里許,通疏潦門,今改放海門。

齊家橋 在城南二里許,通凝秀門。

魏家橋 離城五里,今廢。

高家橋 離城八里

孟家橋 在麻姑堂西,離城二十里。

管家橋 離城四十里。今廢。

延安渡 在延安鎮北至城三十里。

徐家渡 在西鄉,至城十六里。康熙十七年新設。

桑家渡 在臨清鄉一圖至城十二里。

船張渡 在齊東鄉一圖:至城八里。明崇禎年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