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齊河縣

長嶺在縣東南。盤旋迤邐,宛若環維之狀。玉符河,源出朗公谷,逕齊河縣大清橋北,合大清河,北流入海。自泰山北,溪壑諸水皆匯此。《水經》云: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注》曰:「水源導朗公谷,舊名琨瑞溪。有沙門竺僧朗,少事佛圖澄,隱于此谷,因名朗公谷。」 其水西北流,逕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逕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又西北至郭家岸,即今之開河店,入大清河。

趙牛河舊名利民河,逕縣西二十里,西南至長清連楊堤,西北至禹城界,長百餘里。地勢漥下,夏秋水溢,渰沒禾稼。明弘治十七年,知縣趙清、縣丞牛文增掘此河,至今賴之,故名趙牛河。大清河在縣城東半里,即神禹所疏濟水故道也。據今水自漁山出,而其實非源之所自始也。按河源出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王「屋山,山在縣西百里,上有黑龍洞,洞前有太乙泉,是為沇水,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於東丘。濟源縣有故原城,東北有東丘城」 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西源出原城西,皆平地,周圍各七百餘步。逕原城東北合流為濟水,東至溫城西北,與故瀆分為二,其一為南濟,歷鞏縣,逕成皋,過榮陽,濟黃河而南矣。其北濟故瀆自溫城西北,東故陽武縣故城北,逕延津縣界,東過封丘縣北,及故宋地濟陽縣北,或伏或見。東出於山東定陶縣之陶丘北,東逕曹縣地,入鉅野澤。東北逕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東合汶水,水東臨東平州故無鹽縣界。《郡志》云:「大清河又北至棘城西矣。」 至是大清之名始見,亦謂之鹽河,以其為濟南鹽運南北河道也。北逕漁山,東即吾山,漢武帝《瓠子歌》所云「吾山平」 者,在東阿縣西八里。東北逕清亭,東北逕平陰縣城西,又北過防門逕什城北,祝阿人孫什將家居之,以避時難者。又東北逕盧縣故城北,與中川水合長清縣南沙河也。北至齊河縣南界張村集,又合長清北沙河東北流。凡河東南岸皆長清地,西北岸皆齊河地。至齊河城南,逕城東,過大清橋北百餘步,右合玉符水,又東北,濼水注之。濟南諸泉于府北合流,北注于濟,謂之「濼口」 也。東逕華不注山北,東北至濟陽縣逕城南城東,東北逕齊東縣城北,東北至利津縣逕城東,東北至淀河,又東北至淀臺入海。

溫聰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滕官屯西。其河因劉洪坡秋水泛溢,渰沒禾稼,鄉民溫聰告准修河,以洩劉洪水勢,時謂「溫聰河。」

倪倫河在縣北二十五里晏城南。其河因楊家坡秋水大注,渰沒禾稼,鄉民倪倫告准修河,以洩楊家坡水勢。時謂「倪倫河」 有古碑,在縣西八里莊。

徒駭河,在縣北八十里。即《禹疏》「九河」 之一,東北入于海。

刁強河在節婦鄉《二圖》,離縣四十里。

丁聰河在孫耿鎮南

齊東縣。無《山》。

壩水河明成化十一年知縣李寬開濬,用洩歸蘇鎮禾稼之水,「南引章丘之白雲湖,由新莊入縣境,紆迴二十五里,至延安鎮,西入大清河。」 「減水河即陳愷溝,成化元年開濬,西南引章丘之白雲湖,經小清河至營家莊入縣境,紆迴四十里,入大清河。」

大清河在縣治北一里,即濟水故道也。由兗之柳溝泉,經長清、齊河、歷城、濟陽等縣,紆迴可百里許,至蒲臺縣境歸海。

禦寇河在縣治西南三里。明正德六年,山東流賊發,巡按御史張濬詣河所畫封界,命知縣武霓開濬防禦。南通減水河,北通大清河,蜿蜒二里許。今存其蹟,俗名「乾河。」

德異泉在縣儒學明倫堂左。

「聖惠井」 在縣延安鎮。

濟陽縣:無《山》。

大清河在縣南門外。東抵于海,有魚鹽之利。土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水西自禹城,東至陽武屯,水長則浩漫無際。或曰:即古夾馬河。枯河在縣東二十五里,舊本清河灣曲之處,元以漕運,嫌其水曲,故徑開之。舟行得便,故有「枯河」 之名。

禹城縣。無《山》。

漯河縣西二里。有河,相傳以為「漯河。」

熙河,自高唐東南三十里,東北入禹城,即古屯氏河也。按:漢武帝既塞宣防後,河復北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