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年,降「濟寧」 為州,仍隨州隸《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濟寧州編戶三十五里。

鄆城縣

周。春秋時,為魯西鄲邑。成公四年,城鄲,晉人執季文子,公待于鄲,即此地。秦屬碭郡。漢為廩丘縣地,屬東郡。東漢屬濟陰郡。晉屬濮陽。《郡國》南北朝劉宋屬南濮陽郡,併以鄄城入廩丘。元魏復析置鄄城縣。後周析廩丘置清澤縣,又置高平郡。隋開皇初,廢郡,改清澤曰萬安。十八年,改萬安曰鄆城,為鄆州治。大業初,改州為東平郡,鄆城仍為倚郭,併廩丘入。唐復為鄆州治。貞觀八年,徙州治須昌,鄆城為屬。五代唐復曰鄆城。周廣順二年,割鄆城屬濟州。宋因之。金以水患,徙縣治於盤溝村。元屬濟寧路。明屬濟寧府。後改濟寧為州,隨州隸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濟寧州編戶二十四里。

東平州

周春秋時為須句、郕、鄣、宿四附庸國。後須句入魯,郕鄣降齊,宿遷於宋,遂為齊、魯、宋三國之交。須句,即今州治魯中郡也,孔子作宰處。秦屬東郡,《文獻通考》以為秦碭郡之東北境。漢初為梁國。景帝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甘露二年為東平國,治無鹽,取《禹貢》「東原底平」 之義。東漢因之。晉仍為國,改治須昌。南北朝劉宋為東平郡。元魏因之。後周置魯州,尋廢。隋開皇十六年,析兗州萬安縣置鄆州。大業三年,改為東平郡治鄆城。唐復為鄆州。貞觀八年,徙治須昌。宋初因之。慶曆三年,於州置京東西路安撫使。大觀九年,陞大都督府。政和四年,移安撫使於應天。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治須城。金仍為府。元至元五年,以東平為散府。九年,改為東平路總管府,領縣六:須城、東阿、陽穀、汶上、壽張、平陰。明洪武初,改為東平府。八年,降為州,隸濟寧府,省須城入州。十八年,改屬兗州府,領縣五:汶上、平陰、東阿、陽穀、壽張。

皇清屬兗州府,編戶三十里。

汶上縣

周本故闞國也,有闞城。《春秋》「昭公在乾侯,取闞」 ,即此。戰國為齊平陸邑,屬東郡。漢置東平陸縣,屬東平國。東漢、晉因之。南北朝劉宋曰平陸,屬東平郡。元魏因之。後齊改曰樂平。隋開皇十六年,復曰平陸,屬魯郡。唐初屬兗州。天寶元年,改曰中都。貞元十四年,割屬鄆州東平郡。宋屬東平府。金貞元元年,改曰汶陽。太和八年改曰汶上。元屬東平路。明洪武元年,屬東平府。後東平降為州,隨州改屬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東平州編戶四十八里。

平陰縣

周春秋為齊地。魯哀公十八年,會諸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即此。秦屬東郡。漢盧縣地,屬泰山郡。東漢屬濟北國。晉南北朝皆因之。隋開皇十六年,以其地置榆山縣。大業二年,改曰平陰,取齊故城名也。屬濟北郡。唐武德四年,屬濟州。貞觀元年,屬鄆州。太和六年,省入盧及東阿二縣。開成二年,復置屬鄆州東平郡。宋初因之。宣和元年,改屬東平府。金因之。元屬東平路。明初屬東平府,隨東平路改屬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東平州編戶一十九里。

東阿縣

周《春秋》為衛阿邑。襄公十四年,孫林父敗衛侯於阿澤,即此。戰國屬齊威王烹阿大夫,亦此。秦屬東郡。漢置東阿縣,屬東郡。東漢因之。晉割屬濟北國。南北朝劉宋屬濟北郡。建國初年,省入穀城。元魏復置,屬濟北郡。後齊省穀城入東阿。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屬濟州。天寶元年,州廢,更立濟陽郡,仍屬。後改屬鄆州東平郡。宋初因之。開寶二年,徙治南谷鎮。太平興國二年,徙治利仁鎮。宣和元年,改州為東平府,縣仍為屬。紹興二年,徙治新橋鎮。金因之。元屬東平路。明洪武初,屬東平府。八年,徙治穀城,故城隨東平改屬兗州府。

皇清屬兗州府東平州編戶二十四里。

陽穀縣

周《春秋》屬齊僖公。三年,齊、宋、江、黃會于陽穀,即此。秦屬東郡。漢為須昌縣地。杜氏曰:陽穀,齊地。東平須昌縣也,屬東郡。東漢屬東平國。晉因之。南北朝俱屬東平郡。隋開皇十六年,改須昌曰宿城,而別置宿昌,屬東平郡,析置陽穀縣,屬濟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寶十載,州為河水所沒,改屬鄆州東平郡。宋初因之。開寶六年,河水湮沒。至太平興國八年,徙治孟店。宣和元年,改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