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增修,正德間,知縣田齊重修,規制與他邑同。有文昌宮、尊經閣、名宦、鄉賢二祠俱在學宮。學田二十畝,教授蔡平有《記》。

學田 二頃六十三畝。每畝徵銀九釐。

鄆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元祐間創建。元至元間,縣尹劉彧始建。兩廡準漢《成都周公禮殿圖》為七十二賢,畫像、冠服、顏貌皆如古制。教授曹大本有記。明洪武元年,縣丞江漢重修,知州劉大昕有記。成化間,知縣任昶增修廟廡、堂齋。嘉靖間,知縣趙若唐增修。名宦祠祀縣令王子章以下諸人。鄉賢祠祀樊公執敬以下諸人。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遠宜增修文昌祠。崇禎三年,啟聖祠圮舊一楹,邑鎮撫黃守志於明倫堂東擴建三楹。三年、五年,知縣麻如蘭、《禾嘉穗》相繼重修聖殿。

嶽麓書院 在縣內。宋咸寧中,知縣李先則奏建,今廢。

養正書院 嘉靖七年,知縣趙若唐即縣丞宅改建。

學田 二頃三十四畝二分。每畝徵銀四分八釐六毫零。

魁星樓 在學前東南城上。高三丈餘,丹甍連雲,一方勝概。天啟四年,田公吉創建。

社學 成化、弘治間,各有學設教讀,選里中子弟訓之。今惟縣治西南街東一所圮廢,陳公良謨捐俸於四門僦屋,延師訓之。

東平州儒學 。宋景祐間,沂國公王曾始建於城內西南。元皇慶間,嚴實子忠濟為總管,以其狹隘,改創於州治東北,規模闊大,周圍數里,漢家碑碣皆移置於中。至正間,知州劉修德復加修飾,學正王賢有《記》。明因之,後稍廢圮。永樂間,知州楊瑒重加修葺,黃謙有記。正統間,知州傅霖建辯志堂於後。弘治間,知州蕭仲祿恢明倫堂為七間,知州陳經始為公廨四區。嘉靖間,知州胡松即綸章閣故址為「敬一亭。」 知州裴某以都御史曾銑命,改堂前土山為「杏壇」 ,修撰王汝孝有《記》。名宦祠在。

先師廟西北,祀漢東平王、相王尊,唐鄆、曹、濮節度。

觀察使馬總,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宋知鄆州宋庠、王堯臣、韓琦、富弼、吳奎、龐籍、劉夔、滕甫、劉敞,通判鄆州寇準、司馬光,京東轉運副使陳知微,金知東平府事完顏弼,元東平路行軍萬戶嚴實,東平宣撫使姚樞,明東平知州曹體仁、張仁。貢安國鄉賢祠在名宦祠後。祀漢昌邑王師王式,魏處士劉楨,晉奉高縣侯馬隆,處士劉兆唐,太子賓客呂元膺,宋翰林學士梁灝,中書侍郎傅堯俞,穎州文學參軍穆修,殿中侍御史郭權,尚書右丞、忠肅公梁燾,同知諫院龔鼎臣,戶部侍郎李迨,監察御史馬伸金,禮部郎中趙渢,兵部尚書、文簡公高霖元孝子王閏,處士王旭,翰林學士王磐、張構,吏部尚書李昶,布衣趙天麟,福建左布使張琛,贈兵部尚書前侍郎劉源清,戶部郎中劉爾牧,俱知州胡松建。明知州李湘修後歲久傾圮,郡人郭士奇捐金數百,獨力修建。

皇清康熙十年,禮生楊文斗「妝修聖像龕座,社學在。」

各里

學田 四頃五十三畝。每畝徵銀六分。

汶上縣儒學 在縣治東。唐長慶四年,縣令邢審容修葺。元至元間,縣尹時拳重建。明洪武初,知縣史承祖重修。正統間知縣盧茂、成化間知縣李芳、隆慶間知縣趙可懷、崔守一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名宦、鄉賢二祠俱在㦸門之左。學田一頃八十畝,趙可懷置。

聖澤書院 舊在縣城西南二十五里開河之東,故名。講堂建於後魏孝昌丙午,相傳孔子宰中都,與群弟子講道之所。唐吳生有畫宣聖兗公小像,徐法題其額。又有顏魯公所撰《夫子廟堂記》。宋元祐四年,周師中宰邑,重加修建,王堯年為之記。歲久灰燼,鞠為瓦礫。元時都水少監馬之貞建大成殿四楹,中肅聖容,傍列十哲。堂室、門廡、庖庫、池井,無不具備。學士李謙為《記》。明嘉靖二年,知縣吳瀛移建城中。隆慶元年,知縣趙可懷重修。萬曆元年,知縣張惟誠改為「復古書院。」 郡人于慎行為《記》。

學田 一頃七十九畝,趙可懷置,每畝徵銀六分。

汶陽書院 在預備倉右,創自永清張公。堂軒𤕤塏號舍,曲回建坊構橋,引流種樹,聚諸生伊吾其中,而政治之暇,亦時臨辯義也。郡人于慎行為《記》,葢數年而廢,邑令彭公健舍,因改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