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卿暨百執事之臣,議舉可以治水者,僉以大司空 萬安、鎮山朱公請詔命之,錫以璽書。若曰:「黃水汎溢, 靡有底止,轉漕道阻,國計是艱,朕甚憂之。茲以命爾 平厥水土,爾任往哉!」公祇承惟謹。既至,乃奉揚明命, 戒吏飭工,撫用士眾,咨訪群策。已而周爰巡行,由曹、 濮歷蕭、碭,既究厥源,復倣古法。乃會總理河道都御 史孫公、總督漕運都御史馬公、巡撫山東戶部侍郎 霍公、巡撫河南戶部侍郎遲公上陳於天子曰:「竊見 黃河上源,既難分導,水勢散漫,工無可施。雖湖水稍 便,藉以行舟,然乾涸無常,終不可恃。獨南陽閘口直 扺留城,先年曾事疏鑿,間類河形,兩岸俱高,而土且 堅實,三十餘年未嘗衝決,即今大水浩渺,亦未侵及。 況河路徑直,輓輸更便,工成以後,可保無虞。此誠國 家億萬年通漕之利者也。」上報可。公乃徵三省官吏 民夫而經略焉。其工役,自滿家橋至三河口,以河南 按察副使梁君、徐州兵備副使徐君督之;自三河口 至鯰魚泉,以山東左參政熊君、曹濮兵備副使胡君 「督之。自鯰魚泉至馬家口,以河南僉事黎君督之。自 馮家口至南陽閘,以山東副使張君督之。自白洋淺 至赤龍潭,以工部主事吳君、睢陳兵備僉事董君督 之。自百中橋至留城,以主事陳君督之。其支河自薛 城至東滄橋,以山東副使李君、陳君督之。自張家寨 至赤山湖,以主事唐君督之。自楊莊閘至桃楊寺,以 郎中游君、沈君、朱君督之。自黃甫壩至蜀山湖,以主 事張君督之。」其提調建築閘壩,則郎中程君、凃君、僉 事郭君;專司錢穀,則戶部主事王君、河南右布政陳 君、山東僉事劉君;兼司器具舟車,則僉事黎君也。時 工將半,有浮議宜棄新河而尋復故道,上遣給事中 何君來視。公於是復上疏,謂故道不可復者有五,論 辯明悉,且與何君議合,上疑乃釋,卒用其言,而工告 成。是役也,始於丙寅孟春,訖於仲秋,凡八閱月。開新 河一百四十里有奇,開舊河五十里有奇,又開支河 九十里有奇。其建閘,自留城至利建凡八,自南陽至 佃戶屯凡十有四,為月河凡六。其建壩,自懽城至豸 裏溝凡十有一,薛河口一。其築隄,自南陽至魯橋,長 二萬三千二百丈。內南陽東厓續築石隄,長三十里 有奇。新莊橋土堤,長一千二百六十丈有奇。馬家橋 隄,長一萬八十丈有奇。留城隄,長三千六百丈有奇。 佃戶屯隄,長五百七十丈有奇。又築支河隄,自東滄 橋至百中橋,長六千三百四十丈有奇。又「築曹單堤, 長四十里有奇,劉家樓隄,長一千五百六十丈有奇, 且置民夫歲守,而黃水山水既無汎濫衝決之患,河 身隄堰又有疏濬防守之宜,自是漕河利濟,而國計 永有攸賴矣。」疏聞,上大悅,進公太子少保,歲增祿若 干。分董其役者,郎中程君、副使梁君而下,各賞有差。 是時,濟南諸生羅蘭輩過大梁,請紀其事,余適在制 中,未遑也。及余禫羅生輩復來申懇睦桔辱公教最 久,曷敢以不文辭?乃再拜而颺言曰:「粵自元都幽燕, 海陸並運,國初猶因之。惟我文皇帝建兩都,始用尚 書宋公之議,開會通河,四省兵民,費且鉅億,踰年而 始克底績。其後河水遷徙靡常,在睿皇帝時決沙灣, 敬皇帝時」決黃陵岡。尚書石公、都御史劉公相繼塞 之。或二三年,或六七年,工乃就緒,厥惟艱哉!乃今役 不及期,費不重科,民不知勞,國計充裕。視會通、沙灣、 黃陵之役,難易久近何如哉?是不可無紀也。係之詩 曰:「禹作貢法,漕議之端。自南洎北,輓輸維艱。」在昔勝 國,運兼海陸;跋涉風濤,舟車屢覆。文皇嗣統,肇建兩 都。爰采廷議,濬茲漕渠。作壩戴村,橫亙數里。引汶及 泗,順流瀰瀰。百六十年,水失其行。徐沛為壑,涌溢奔 騰。壞我民廬,損我運道。皇心弗寧,靡獲會要。僉曰「司 空,式弘廟謨。匪伊是任,孰曰可圖?」天子曰「都,爾才經 世,其為予治,去害而利。」兼爾憲秩,授爾璽書。星言夙 駕,勿憚勤劬。公車既南,時屬歲杪。循於水瀕,咨於故 老。舊河之東,地曰留城。且濬且謀,胼胝經營。既分別 支,以殺厥勢。遂遏洪流,運乃大濟。漕人驩呼,俾獲寧 居。微公之來,吾其魚乎?曰「匪台能」,天子明聖。浮議弗 行,工是告竟。易塞為通,轉險為夷。民便攸遂,國計在 茲。滔滔安流。帝心嘉悅,晉秩青宮,恩典昭赫。既奏膚 功,歲用屢豐。被之絃管,《南國》之風。

《東城坎河石壩記》
于慎行

考之《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歷奉高、嬴、博之境,而西 過剛縣南。剛縣者,今之堽城。又西南過章,章者,今之 彰城,坎河之泉注之。又西南過無鹽,無鹽謂之須昌, 今為東平。又西南徑壽張故城之北,至安民亭入於 濟。則今運河西濟故瀆也。蓋濟之見與伏不常,而汶 之西流而合於濟,則所從來久矣。國朝永樂中,尚書 宋公開會通河,始築土於坎河之西,謂之「戴村壩」,以 遏其西流之道,而南出之汶上,以入於運。其稍逸而 西出者,環東平而北承濟故瀆之支流,號為大小清 河,以入於海,則所謂鹽渠云。會通河成,東、兗之泉皆 匯於汶、泗,轉注漕渠,一盂一勺,民間不得有焉。即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