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林山,陵南有堯母慶都靈臺廟,請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戶,免其租稅,俾奉洒掃,給守陵五戶。明弘治七年,禮部尚書耿公移文命州學正濮琰上狀,將改正祀典,已而不果。《歐陽修集》載濟陰《堯祠碑》云:「帝堯者,蓋昔世之聖主也。」 又曰:「聖漢龍興,纂堯之緒,祠以上犧。至于王莽絕漢之業,而壇場彝替,屏懾無位。大」 扺文字磨滅,字雖可見,而不復成文。其後有云:「李樹連理,生于堯塚。太守河南張寵到官,始初出錢二千致敬禮祠,其餘不能讀。」 碑後有年月,蓋熹平四年建也。又載《堯祠祈雨碑》云云。

唐昭宣帝陵 在州境內。帝為朱溫所篡,封濟陰王,既而鴆殺之,瘞于曹州。同光三年,後唐莊宗因其故壟,稍廣其封,上諡「昭宣。」 天成四年,明宗遣使奉冊,立廟曹州。

仲山甫墓 ,《水經注》云:「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廟,石羊虎傾低破碎略盡。」 今不可考。

甯武子墓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舊嘗有祠,為水所沒。

子夏墓 ,在州西三十里,有高阜,地名卜《堌曹縣》。

湯陵 在縣南十八里土山之巔。陵前有廟,中祀成湯,以伊尹萊朱配。明成化間,知縣韓懋修、尚書李秉為記。《皇覽》云:「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是也。」 今偃師亦有湯陵,每三歲遣使祭享。蓋本之《括地志》所紀恐誤。

漢恭皇陵 在漢西北五十里左山之陽。恭王崩,子哀帝置陵廟,周丘而城,以為陵邑。《水經》:「濟水又東北,逕定陶共王陵南也。」 金以前曹州治在其地。

丁太后陵 ,在恭皇陵側。漢哀帝即位,尊為太后,建平二年崩,起山陵于共王之園,送葬定陶。王莽秉政,貶號丁姬,掘平其冢,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裔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及丁姬冢,二旬皆平。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下于丁姬竁中。今其墳塚巍然,外郭數周,面開重門,夾道二碑,世謂之「長隧陵。」 莘仲君墓 ,在縣北十八里。《莘仲集》,古之有莘國君,湯妃母冢也。

伊尹墓 在縣東南境。《史記》:「帝沃丁葬伊尹于亳。」 《皇覽》曰:「伊尹冢在濟陰已氏平利鄉。」 亳近已氏,正此地也。《帝王世記》:「伊尹百年卒,天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括地》云:「伊尹墓在偃師縣」 ,誤也。

萊朱墓 ,在縣南十里,俗名「宋天堌。」 舊有萊朱廟。

子臧墓 在《安陵集》《舊曹州》境。

左公墓 在縣西北左山之巔。相傳魯太師左丘明之父也。宋盛琳撰碑其下,又為慎到墓。冉仲弓墓 在縣東北五十里冉堌村,前有祠。弘治中,知縣鄒魯建。萬曆間,知縣錢達道重修魏冉墓 。冉為秦相,益封于陶,富于王室。范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國,故葬於此,世謂之安平陵。《水經》:「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冢」 ,是也。「冉堌」 之名,蓋因此墓而世以為冉子耳。

魏諸王墓 在左山

錢柱國墓 在峒胡村,名揆,吳越王後,故為楚丘令,後至司農少卿,歸老楚丘,因葬焉。侍御史杜純撰《誌》。

宋李平原緯墓 ,在楚丘。《子師中誌》

元馮侍御翼墓 在縣境,虞集為《銘》。

元徐將軍仁墓 ,在縣北四十里,地名「商村。」 明吏部尚書李秉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成化間敕造。

中丞王珣墓 在縣南五里水堌原。正德間賜葬,子崇文、崇獻皆祔于側。

中丞朱綱墓 在城北十五里,萬曆間敕造。《定陶縣》。

曹叔振鐸墓 ,在城西北十里,即髣山之巔。十五公咸葬于此,積墳如山,故曰「髣山。」

伯樂冢 ,《皇覽》曰:「在定陶東南二里,高四五尺。」 今無可考。

陶朱公墓 在縣治東北。肥城陶山亦有朱公墓,皆不可考。而《水經》所指「朱公之陶」 ,則此地也。項梁墓 在城北五里。

明戶部尚書曹邦輔墓 在縣東柳林村,萬曆中敕造,同郡于慎行為銘。

東平州

堯陵 在城東北十三里蘆泉山陽。詳見《祠祀》。及考堯陵所在,當以曹州為是,此殆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