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臨清州

周。春秋時屬齊,後屬晉。戰國時屬趙。秦屬東郡。漢為魏郡清淵縣地,清河在西北。東漢因之。晉為清泉縣,屬陽平郡。南北朝後趙立建興郡,改置臨清縣屬之,後廢。元魏復為清淵縣。太和二十一年,又于縣西四十里置臨清縣,與清淵縣俱屬陽平郡。後齊廢臨清,改清淵曰清泉,又廢于童縣入。隋開皇六年,復置臨清縣,與清泉縣俱屬貝州。十六年,析臨清置沙丘縣。大業初,又省沙丘入,屬清河郡。唐武德五年,干館陶置毛州,割臨清屬之,廢清泉復析置沙丘縣。貞觀元年,毛州廢,省沙丘入臨清。大曆七年,屬瀛州。貞元末,屬貝州清河郡。五代梁改屬大名府。唐、晉、漢、周因之。宋亦屬大名府。金屬恩州。元屬濮州。明洪武二年,徙縣治北八里。七年割堂邑、會通鄉二里來屬,隸東昌府。景泰初,建新城於會通河北衛河東,移縣治焉。弘治二年,陞為州,領縣二:館陶、丘縣。

皇清屬東昌府,編戶四十一里。

館陶縣

周晉冠氏邑。秦屬東郡。漢置館陶縣,縣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置館于其側,因名,屬魏郡。東漢因之。曹魏屬陽平郡。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大明元年,立陽平郡于此。後趙徙陽平郡治此。元魏因之。後周兼置毛州于此。隋開皇初,廢郡,獨以毛州統縣。大業初,州亦廢,縣屬武陽郡。唐初,復置毛州,後州廢,縣屬魏州。天寶初,屬魏州魏郡。宋熙寧五年,省永濟縣為鎮入焉,尋復舊,屬大名府。金因之。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改屬濮州。明初,直隸東昌府。弘治二年,割屬臨清州。

皇清屬東昌府臨清州編戶三十里。

丘縣

周為乾侯魯昭公所處之地。秦屬東郡。漢初為館陶之別鄉,後析置斥丘縣,地多斥鹵,故名,屬魏郡。東漢因之。曹魏省斥丘縣,尋復置。晉因之。南北朝元魏天平初,廢斥丘,并內黃,置臨漳縣,屬魏郡。後齊移治斥漳城,後以斥漳省入平恩縣。隋平恩縣屬武安郡。唐屬洺州廣平郡。宋因之。金廢平恩縣為鎮,隸曲州。元初,割平恩入堂邑。至元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本縣併入堂邑,差稅詞訴相去二百餘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 遂立丘縣,隸東昌路。明初,直隸東昌府。弘治二年,割屬臨清州。

皇清屬東昌府臨清州編戶二十七里。

東昌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載

東昌府疆域圖

東昌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濟南長清界,一百里。

西至直隸廣平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兗州府陽榖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直隸故城縣界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九百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五里。《聊城縣》:附郭。

東至茌平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唐邑縣界,二十里。

南至陽榖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清平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堂邑縣

東至聊城縣界十五里

西至冠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莘縣界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