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放鶴池 ,在觀城縣南五十餘里。相傳衛靈公養鶴之所。

范水 按《范縣志》,「范水在舊縣城東,大瀦潭之別派也」 ,縣之得名以此,今塞。

清河 按《范縣志》:「清河在縣東一里,有二派,自西南來者,發源于原武之黑羊山,經澶淵、濮州,流入縣南四十里楊二莊、邢家橋,為魏河。又自澶滑清龍等坡,流入濮之董家口者,為洪河;又自曹州而入濮者,為小流河。二河至楊二莊南,與魏河合而為一;自東南來者,乃河決之別派,由黃陵岡北下,經蒲城水保大瀦」 潭,至縣南二十里回龍廟,與洪魏等河合,入宋名口,至邑東郊總名清河,抵壽張沙灣而入于會通,今俱塞。按《范縣志》,馬頰河故道在縣北三里,自直隸清豐縣過觀城,迤邐而東,即《禹貢》九河之一。八里灣河 ,按《范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源流不可考,今塞。

水保司河 按《范縣志》,「水保司河,在縣東南七十里,乃宋漕河之故道也。其地濮鄆雜處,民疲盜多,專設巡檢司一員。明正統十三年,河決滎澤,自黑羊山由蒲經澶,合古黃河北入會通,決沙灣,奪運道。詔發東兗丁夫,築堤障之,堰黃陵岡河絕,而積水尚可通舟,故名清河,又名紅船口。」 今俱塞。

馬廠河 按《范縣志》:「馬廠河,在縣南一里,自西而東,成化七年,知縣鄭鐸鑿之,洩周望陂水,今塞。」

觀城縣

馬頰河 按《觀城縣志》:「馬頰河在縣治東八里,即禹疏九河之一也。相傳發源自黃河分流,由曹濮過觀城,北經朝城、莘縣、堂邑抵高唐,久湮沒成沙窩。」

龍潭 ,按《觀城縣志》:「古龍潭距縣東南十三里,瀠洄于馬陵堤之陰,四野之水藉以為壑,盈則順堤而東,由范邑入竹口坡」

大張坡 按《觀城縣志》:「大張坡去縣北十里,其地淤下,雨暘時,若則麥禾豐稔,澇則淹沒盡矣。」 四角池 按《縣志》,「四角池縣西南二十五里,相傳衛靈公養鶴處,名放鶴池。」

琉璃井 按《縣志》,「琉璃井,縣東七里,形色蒼黃,類琉璃,投塊激之,聲如谷,應古井也。」

海眼泉 真常宮前。俗傳「水與海通」 ,故名。碑壓其上,蓋元時井云。

琴堂井 按《縣志》,「琴堂井縣治內。」

騰蛟井 按《縣志》,「騰蛟井魁樓前。」

顯佑井 按《縣志》,「顯佑井,城隍廟東。」

朝城縣

冠石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有土阜,尚存沂水 ,按《縣志》,「沂水出冠石山下,東與沭水合流入海。」 見《禹貢蔡傳》,久廢。

黃河 按《縣志》,「黃河在城東南二十里長堤外。」 按《五代史》,「石晉開運三年河決朝城」 ,即此。故道今存。

馬頰河 按縣志,馬頰河在城西北,禹九河之一,由曹濮觀城過朝城,北經莘縣、堂邑,抵高唐故道。今存。賈世貞曰:「按馬頰一流,據輿考郡志及《濮志》,《觀志》與《朝志》俱云九河之一,似有確憑矣。及邑侯祖公考經引傳,披示舛錯,然後知沿襲之誤而不察也。」 因檢閱《禹貢》導河文,九河之播,實在大陸北。註:「大陸為邢、趙、深」 三州地。按《爾雅十藪記》,「大陸,晉地。」 《路史》禹疏「九河在兗州域」 ,俱與《經》文合。惟《禹紀》小註,「九河始元城,今大名西三里有故道。」 而《九河圖》則言在河間路滄州境內,至馬頰河獨無明註,圖亦未定何所。蓋河自大伾而下,碣石而上,轉徙無常,概難指實。今碣石既淪于海,逆河已不可考,則九河之下流無從稽矣。又自隋煬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河漸南趨。宋熙寧中,大決澶州,北流遂絕,而九河之上流亦湮矣。由是言之,馬頰之無關朝境,理或然與舊志所載,或決徙之故道則然,信史不若信《經》之為長,有斷然者。但史貴闕疑,舊志未敢遽刪,附此以俟後之論斷云。

漯河 按《縣志》,「漯河在城西南。」 按《水經》,源自頓丘出東武陽,由陽穀博平,經清平西山漯川,達于高唐界,東北流至千乘入海。今塞。唯豐育門外稍南三里許有大陂,每夏秋積潦并成巨津,乃當時漯河流匯之深處也。

武河 按《縣志》,「武河在城北,發源于虞家鋪東南一里,縈紆而西,至董村口,復匯而東,經韓張店,南至聊城界,東北流至青州武陽溝,又過東武入海。今涸,惟虞家鋪東南有大陂,勢尚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