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承阿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缽閒設,所謂修釋子眇

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逕陽城東南,義熙中,晉青州 刺史羊穆之築此,以在陽水之陽,即謂城之東陽城, 世以濁水為西陽水故也。水流亦有時窮通,信為靈 矣。昔在宋世,是水絕而復流,劉冕賦通津焉。魏太和 中,此水復竭,輟流積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復 通,澄映盈川,所謂幽谷枯而溢窮泉,輟而復流矣。 海岱之士,又頌通津焉。平昌龐民孫道相頌曰:唯彼 繩泉,竭踰三齡,祈盡珪璧,竭窮斯牲,道從隆替,降由 聖明。耋民河間趙嶷頌云:「敷化未期,元澤潛施,枯源 揚瀾,涸川滌陂。」北海郭欽曰:「先政輟津,我后通洋」,但 頌廣文煩,難以具載。陽水又北屈逕漢城陽景王劉 章廟東,東注于巨洋。後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時人通 謂濁水為陽水,故有南陽、北陽水之論。二水渾流,世 謂之為長沙水也,亦或通名之為繩水。故晏謨、伏琛 為《齊記》,並云:東陽城既在繩水之陽,宜為繩陽城,非 也。世又謂陽水為洋水。余按群書盛言洋水出臨朐 縣,而陽水導源廣縣,兩縣雖鄰,川上不同,于事疑焉。 濁水又北逕臧氏臺西,又北逕益城西,又北流注巨 淀。《地理志》曰:「廣縣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 淀。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山東安平縣之蛇頭 山。《從征記》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餘丈, 高四丈。員墳圍二十餘丈,高七丈餘。一墓方七丈,二 墳。」晏謨曰:「依《陵記》,非葬禮,如承世故與其母同墓而」 異墳,伏琛所未詳也。蒙東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視 其衡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齊郊,瞻望桓公墳 壟,在南山之阿,請為立祀,為塊然之主。」郭緣生《述征 記》曰:「齊桓公冢在齊城南二十里,因山為墳,大」東 有女水,或云「齊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 導川東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則水生,政薄則津竭。」燕 建平六年,水忽暴竭,元明惡之,寢病而亡。燕太上四 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惡之,燕祚遂淪。女水東北流,逕 東平安縣故城南。《續述征記》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 流一十五里,然後更流至北陽水城,故酅亭也。」《春秋? 魯莊公三年》,「紀季以酅入齊。」《公羊傳》曰:「季者何?紀侯 弟也。賢其服罪,請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單之故邑也, 後以為縣。

舊《志》:邑西南二十里有古諸邑,即春秋十二年二月 「季孫行父帥師城諸」者。今城址皆湮,而壕東北猶存 故址。北臨濰水,水嚙南岸塌,出古井甃甚工。中得古 瓦,厚大且堅,瓦面皆作細文如鏤,扣之鏗然,與今瓦 迥異,三千年前物也。古人性巧心醇,凡制為器物,皆 精緻不苟,故有裨世用,不似今人一切鹵莽,祗解博 利已也。

《嬾真子》:《孟子》云:「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又 云:「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蓋莊、嶽乃齊國繁會之 地,孟子在齊久,故知其處。今以《左傳》考之,可見莊、嶽 之地。襄公二十八年齊亂,十一月丁亥,慶封伐西門, 勿克。伐南門,克之。又伐內宮,勿克。又陳於岳。注云:「岳, 里名也。」哀公六年「夏六月戊辰,陳乞、鮑叔以甲入於」 公宮。國夏,高張乘如公,戰於莊,敗。注云:「莊,六軌之道 也。以最繁會,故可令學齊語,若今馬行界身之類。」 《太平御覽》:齊國有山,山有泉如井,深不可測。春夏時, 雹從井出,常敗五糓人以柴塞之,不塞輒出,號為柴 都。

《諸城縣志》:龜山舊在諸城瑯琊山東南海中,走入會 稽山陰縣界,今有東武里。按《吳越春秋》,「范蠡築城怪 山,一夕從瑯琊海中來。」徐浩詩:「茲山西飛來,還自瑯 琊臺。孤岫龜形在,清泉玉井開。」

信陽鄉西南八里海東岸巨石平正如床,上有巨人 仰臥跡,身長丈餘,首乾趾巽、腦跟脅膝骨痕,俱入石 數寸。

舊有石鼓,在臨朐逢山之上。《從征記》曰:「齊地亂,則石 鼓聲聞數十里。」至今猶存。

《臨淄縣志》,今人多傳《雉朝飛操》,蓋起於獨沐子。獨沐 子居臨淄,年七十而無妻,見雉雌雄相隨,感之,撫琴 而歌,遂操為《雉朝飛》。一說,衛女有嫁于齊,中道而齊 世子死,衛傅母謂女曰:「且往當喪。」既就哀畢,女不肯 歸,繼之以死,因與合葬。後傅母悔之,取女素所操琴 于塚上鼓之,忽有二雉從塚中飛出,傅母悲痛,援琴 而操《雉朝飛》。其後名流多托此調。獨沐李白樂府。作 《犢牧》。

《縣志》:「雍門者,古齊城門也。有韓娥者過雍門,鬻歌假 食而去,餘響遶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不去,過逆 旅,人辱之,韓娥因漫聲哀哭,一里悲愁涕泣。娥復漫 聲長歌,一里老幼喜歡忭舞,弗能自禁,乃厚遺而遣 之。故雍門人至今善歌哭,效韓娥之遺音也。」

《歐陽公集》:紅絲石硯者,君謨贈余云:「此青州石也,得 之。」唐彥猷云:「須飲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彥猷 甚奇此硯,以為發墨不減端石。君謨又言:「端石瑩潤, 惟有錯者尤發墨。歙石多錯,惟膩理者特佳。」蓋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