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陽曲縣冬月,沙河街大槐樹無故出火,即 成煨燼。二月,大風異常,吹塌北城牆小樓一座。 三十七年正月,陽曲縣沙河街觀煙火,踏死男女八 人。四月初十日,鼓樓瓦獸出煙,占者云:「主旱。」自四月 至次年五月,果遇省郡連荒大饑,米四升,銀一錢,人 民餓死甚眾。敕令發內帑銀五萬,臨清、通州倉,州四 萬,遣使賑之。兩年,省城大災,凡四見。二月初十日,夜 落一星,大如斗,自東南流入西北,其光照夜,通明如 晝,天鼓大鳴。四月十二日晚,府城地震。七月又震。 三十八年四月,崞縣民王臻家產羊,一首、二眼、四耳, 後身分兩半,二尾八蹄。六月內繁峙縣民李宜臣妻 牛氏產二女,頭面相連,手足各分。一女一眼、一耳四 齒、兩手兩足;一女一眼、一耳四齒、一手兩足。夏月疫 癘盛行,次年春又疫。
三十九年春,靜樂縣民王臣引來幼男王毛哥子,年 方九歲,額髮連眉,唇上髯芽長半寸許,面大如壯夫, 貌卻童態,渾身有毛,長寸許。
四十四年,文水蝗蟲遍野,傷禾。
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日,文水縣東《三曹》火。
四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卯時,壽陽縣地震。九月三 十日巳時又震,房屋掀動即止。
熹宗天啟四年八月,文水縣霜殺禾,忻州地震異常。 六年六月初五日,壽陽地震,聲若大風,房屋掀動。九 月二十日子時復震。十一月初四日,縣西林家坡有 雄虎一隻,咬傷鄉民,被眾趕入水洞,用火薰死。 七年,平定州地震,一日兩三次,響如風雷,壞民屋宇 甚多,經三月方止。
崇禎三年,河曲大旱,民飢,死亡殆盡。
六年,平定州流寇亂,村落燒毀,百姓逃亡八千餘戶。 樂平縣流寇攻陷城,殺傷人民三十餘口。後瘟疫,傷 亡大半。
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一日斗米 價值五錢,布疋價值一兩七錢。天行瘟疫,朝發夕死, 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十四年夏六月,文水旱,歲饑,河曲亦大饑,斗米八錢。 平定州流寇亂,興縣北鄉民家牛生麒麟,里人觀者 如巿。
十五年,興縣北鄉民高一奎家牛復生麒麟。
太原府部雜錄
《博物志》:「代城始築,立板幹,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於 澤中自立,結草為外門,因就營築焉。故其城直周三 十七里,為九門,故城處為東城。」
《水經注》:太原郡治晉陽城。秦昭襄王三年立《尚書》,所 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辭》曰:「高平曰太原。原,端 也。平而有度,廣延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 曰鹵。」《穀梁傳》曰:「中國曰太原,彝狄曰大鹵。」《尚書大傳》 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 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 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清 洴殞於梁下,豫讓死于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 汾水西逕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廟宇傾 頹,唯單碑獨存矣。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
《魏土地記》:「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門。門水西北流,逕 南舍亭西,又逕句璅亭西,西北注祁夷水,又東北流, 逕代城西。」盧植言:「初築此城,板榦一夜,自移于此。故 代西南五十里大澤中,營城自護,結葦為九門,於是 就以為治。城圓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開九門,更名 其故城曰東城。趙滅代,漢封孝王為代王。梅福上事 者,代谷恆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 東,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厭狄亭。」《魏土地 記》曰:「城內有二泉,一源流出城西門,一源流出城北 門,二源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東北,熱水注之,水出 綾羅澤,澤際有熱水亭。其水東北流,注祁夷水。又東 北,谷水注之,出昌平縣故城南,又東」北入祁夷。祁夷 右會逆水將城東,西北流,在代城東北一十五里,疑 即東代矣,而尚傳將城之名。盧植曰:「此城方就而板 榦自移。」應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 東城。」
《老學庵筆記》:「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降為并州, 廢舊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 城在舊城西北三百里,以形勝之地本名故軍,又嘗 為唐明鎮,有晉文公廟,甚盛。平太原後,三年,帥潘美 奏乞以為并州,從之。於是徙晉文公廟,以廟之故址 為州治。又徙陽曲縣於三交,而榆次復為縣。《國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