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七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一

  平陽府建置沿革考

  平陽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平陽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三百七卷

平陽府部彙考一

平陽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古帝堯建都之地,以其地在平水之陽,故名。春秋時,韓康子食邑。後三家分晉,而魏都安邑,其地又屬魏。秦漢皆為河東郡地。魏始置平陽郡。晉分為二,曰平陽,曰河東。劉淵亦都于此。後魏復為平陽郡,兼置東雍州。孝昌中,改唐州。建明初,改晉州,置總管州仍為郡。東魏、北齊、後周皆為重鎮。隋改平河郡,尋廢為州。大業初,改為臨汾郡。義寧初,復改平陽郡。唐武德初,分晉、絳、蒲、隰、慈五州,而晉州即今府治。天寶初,仍改平陽郡。乾元中,復為晉州,屬河東道。五代梁開平中,復為晉州,屬河東道。五代梁開元中,置定昌軍,以節度使領之,後改建寧軍。後唐同光初,為建雄軍。宋仍舊。政和中,陞為平陽府。金屬河東南「路總管。元初,為平陽路,置錄事司。大德中,改為晉寧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復為平陽府。萬曆二十三年,因改汾州為府,割靈石縣屬焉。萬曆四十二年,又以石樓縣屬汾州,易靈石隸府。領州六,縣二十八。

皇清因之。

臨汾縣:附郭。

周,春秋時韓康子食邑。漢置平陽縣,屬河東郡。三國魏置平陽郡,縣屬焉。晉因之。南北朝魏兼置唐州于此,又改晉州。隋置平河郡,改縣亦曰平河。後郡罷,以縣屬晉州,尋改縣曰臨汾。大業中,州廢,置臨汾郡,縣仍屬。唐分置西河縣,尋省入臨汾,屬晉州。五代皆因之。宋改晉州為平陽府。金屬河東南路。元改為平陽路總管,府縣俱附郭。明為平陽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百五十一里,今六十七里。

襄陵縣

周晉大夫郤犨食邑,以晉襄公、趙襄子俱葬于此,因名。漢始置襄陵縣,屬河東郡。王莽改為幹昌。後漢復舊。三國魏屬平陽郡。南北朝魏析置擒昌縣。北齊移擒昌治此。隋置晉州,縣在封邑,復改襄陵縣。唐徙治汾水西之宿水店,隸絳州。後改隸河中府,尋復隸晉州。五代晉初屬絳州,改為河中府。宋移治晉橋店,即今治,屬晉州。金屬平陽府。元仍舊。明為襄陵縣,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七十二里,今二十九里。

洪洞縣

周春秋時,楊侯國。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肹。秦屬河東郡。漢置楊縣,屬晉州。三國魏、晉俱屬平陽郡。南北朝魏改屬永安郡。隋屬臨汾郡,後改洪洞縣,因縣北有洪洞鎮云。唐析洪洞、臨汾置河西縣,隸晉州。宋以趙城縣省入,尋復分置。至和六年,陞晉州為平陽府,縣屬焉。金、元皆仍舊。明仍為洪洞縣,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八十九里,今四十六里。

浮山縣

唐、虞為丹朱食邑。周春秋時屬晉。秦河東郡。漢、三國魏、晉屬平陽郡。後劉聰以其地入襄陵縣。南北朝魏別置葛城縣,併襄陵入擒昌。後周取故葛城為郭城縣,隸晉州。隋復入襄陵縣。唐武德二年,又析置浮山縣,屬晉州,尋改神山縣。五代唐自《郭域》移今治。宋因之。金復為浮山縣,屬平陽府。元隸晉寧路。明仍為浮山縣,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十八里,今八里。

趙城縣

周穆王封造父之地。春秋時,趙簡子居之。秦屬河東郡。漢為河東郡、彘縣地。隋為霍邑縣地,後始分置趙城縣,屬霍山郡。唐初屬呂州,後屬晉州。麟德元年,徙治縣西南三十里,即今治。宋省入洪洞縣,尋復置。政和中,陞慶祚軍。金復為趙城縣,屬平陽府。元割屬霍州。明洪武三年,改為趙城縣,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七里,今一十五里。

太平縣

漢河東郡臨汾縣地。南北朝魏始置《太平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