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因開漕瀆,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陸」 ,遂改平陸縣。宋屬陝州。金割屬解州。元併入芮城,後復分置。明為平陸縣,屬平陽府解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鹽里。

芮城縣

古芮國,周封同姓於此,是為芮伯。晉分屬魏。秦為河東郡。漢置河北縣。南北朝後周始置芮城縣,後改曰長樂,尋併入永樂縣,置永樂郡。隋省郡,以縣屬蒲州。唐改芮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陜州。宋因之。金割屬解州。元至元間,併平陸縣入焉。元貞初,復分置,仍舊屬。明為芮城縣,隸平陽府解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四里,今十里。

絳州

周。春秋時屬晉,即古絳與新田之都,後分屬魏。秦屬河東郡。秦末魏豹盡有其地。漢為河東郡、臨汾縣地。三國魏、晉屬平陽、河東二郡。南北朝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後周改為絳州,累徙治於稷山之玉璧。隋初郡廢,徙州治東雍州城即今治。大業初,改絳郡治正平郡。唐復為絳州,置總管府,屬河東道。宋因之,置防禦。金置絳陽軍節度,後改晉安府,又置宣撫司。元復為絳州,隸平陽路總管府。大德中,改平陽為晉寧路,州屬焉。明以正平縣省入,改為絳州,領縣三,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三十坊里。

稷山縣

周春秋時,晉侯治兵於稷,即此。本高梁邑。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南北朝魏置高梁縣,屬龍門郡。後周移治玉璧,尋改勳州。隋復置高梁縣,屬絳州,尋遷治汾水之北,即今治,改曰稷山縣。唐改魏山縣,屬河中府,尋屬絳州。宋金元皆仍舊。明為稷山縣,隸平陽府絳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絳縣

周春秋時,晉都新田地。秦屬河東郡。漢為絳縣。東漢為絳邑縣。晉屬平陽郡。南北朝魏置南絳縣及南絳郡,移治車箱城。後周罷郡為絳縣。隋改為絳州,後州廢,復為絳縣。唐自車箱徙今治,屬澮州。後州廢,仍屬絳州。宋金仍舊。元以垣曲併入,後復析置仍舊。明為絳縣,隸平陽府絳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里,今三十里。

垣曲縣

周、周、召分陝之處。漢為河東郡垣縣地。南北朝魏置邵郡及白水縣。西魏改郡置州。後周兼置邵州,改縣曰亳城。隋廢州,改垣縣屬絳郡。義寧初,置邵原郡。唐改為邵州。貞觀初州罷,以縣屬絳州。宋改為垣曲縣。金仍舊。元省入絳縣,尋復置。明為垣曲縣,隸平陽府絳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二十七里,今五里。

霍州

《禹貢》「岳陽」 ,即此地。周彘地,厲王奔此。春秋時,晉封大夫呂氏於此。戰國屬韓,後屬趙。秦為河東郡。漢為彘縣,屬河東郡。東漢改為永安縣。三國魏晉屬平陽郡。南北朝魏初省,後復兼置永安郡,兩徙治趙城,復還今治。隋初罷郡,置汾州,又改呂州,并改縣曰霍邑。大業初,州罷,以縣屬臨汾郡。義寧初,置霍山郡。唐罷郡,復置呂州。貞觀中,州罷,以縣復屬晉州。宋屬平陽府。金陞霍州,置霍邑縣附郭。元因之。明以霍邑縣省入,改霍州,隸平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五里。

吉州

周,春秋時晉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戰國時屬魏。漢為北屈縣,屬河東郡。三國魏、晉屬平陽郡。南北朝魏置定陽郡及定陽縣。東魏置南汾州。北齊改西汾州。後周改汾州。隋為吉陽郡,後罷郡為吉昌縣,又改耿州。大業初,置文成郡。唐初為西汾州,尋改南汾州治吉昌。後改慈州,復改文成郡,又為慈州。宋熙寧中,州罷,以縣屬隰州,尋置吉鄉軍,復置慈州。金初為耿州,尋復改吉州。元仍舊,以吉鄉縣省入。明為吉州,隸平陽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舊二十四里,今七里。

鄉寧縣

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漢河東郡臨汾縣地。南北朝魏析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屬定陽郡。隋累改州郡,後以縣屬文成郡。唐三改州,後屬慈州。五代唐改鄉寧縣。宋元祐間,以呂鄉縣併入。金仍舊。元省入吉州,後復置,隸吉州。明為鄉寧縣,隸平陽府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