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被浸沒,至今河勢流徙無常,大為民害。

蓮花池 有二,一在城中西北隅,環一頃八十畝;一在城東北隅,視西池頗小,水之有無皆不常值,時蓮生其中,近池民居易被浸毀。常穿城西北隅安鐵窗以殺水勢。

湧金泉 縣西南十五里,西入安邑黑龍潭。鹽池得此水,始結鹽。

李綽堰水 在縣南。源出平陸,至本縣巫谷口而出,北流合本縣史家谷、雕崖溝等水,至卓義橋會為一。西轉三里,名為「姚暹渠。」 下流南轉,會巫咸河,至五姓湖。

聞喜縣

中條山 縣南六十里。見《蒲州》。

湯山 縣東南四十里,為中條,最高峰上有湯廟湫池,禱雨多應,俗呼為湯王山,又名湯寨景山 。《隋·地理志》:聞喜有景山,與三㚇山,皆中條支山。《水經注》曰:「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 《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 郭景純曰:「鹽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 ,今有水焉,西北流注於涑水也。少澤,今無考。《通志》云:「景山」 即湯山。

紫金山 縣東七十里,接曲沃、絳縣界。

三㚇山 ,司馬長卿《上林賦》云:「凌三㚇之危。」 郭璞《三蒼注》曰:「三㚇山在聞喜,今縣東五十里有焦山,高與湯寨等,為邑巨鎮。」 「三㚇之危」 或此。雞鳴山 ,《裴氏家譜》:鳳凰原墳地,西至雞鳴山,香山 縣東南三里,上有白衣殿、文昌祠、裴晉公祠,三塔鼎峙,為邑文峰。又前丘村嶺一塔,名文筆峰,翟熠有記。

紫屏山 縣東四十里桃村後。山列如屏,其色紫,因名。俗稱「六老峰。」

稷王山 縣西北五十里,與稷山縣接界。后稷始播百穀於此,陵廟在焉,稷山主之。姜嫄墓廟,聞喜主之。《左傳》:「晉侯治兵於稷。」 杜預註:「在今聞喜縣。」

柏林山 縣西三十里柏林村後。石巖蒼翠,下為疊水崖,再入為蒿峪,蓮葦清幽。

觀音山 縣南九十里劉莊冶。一峰突出,下細上巨,玲瓏垂懸,類觀音座後山。其下有洞,洞前巨石形似蟾蜍,昂首朝之。

天皇頂 縣北十五里。自五龍廟一線過峽,突起圓頂,高出眾巒之上,為邑少祖山,又俗名「天王臺。」 下即大石窯,取石大傷龍脈。明崇禎間,知縣劉芳久禁閉。

蠶姑峰 湯山西。尖秀為邑文峰,上有蠶姑塔。瑤光峰 縣南四十里宋家莊後,俗名城隍寺。上有塔尖秀,與夏縣瑤臺相望。

峨嵋嶺 從紫金山發脈,兀突延袤,自東而北而西,上為清原,晉城在焉。四圍丘隴,中為平原,其廣五十餘里,土厚,宜藝五穀。北瞰絳州,西接稷山,南臨安邑,勢如初月。

秦王嶺 湯山東,相傳唐太宗屯兵處,樵者往往得銅箭鏃甚巨。

盤盤嶺 亦名盤盤山,在縣南五十里秦王嶺東,以盤旋而上,故名。

橫嶺 縣東南九十里,接垣曲界。山脊橫亙,下有三泉,出白石,俗名白石河。按《通志》亦名「橫山。」 呂巖 縣西二十里呂莊東澗,石巘清泉,極類醉翁亭。翟鳳翥有記。

鳳凰原 縣東六十里,為裴氏祖塋。

鐵牛峪 縣南三十里。泉石幽絕,中有興國寺,唐僧智旻住錫處。相傳山有鐵牛流河中,因名乾河 ,縣東四十里。《史記》:伐韓到乾河。《山海經》曰:教山,教水出焉。是水冬乾夏流,實惟乾河。《註》「聞喜縣北有乾河,因名乾河里」 ,今無里名。按《水經》:「河水又東與教水合。」 注云:「出垣縣北教山。」 然教山當在聞喜、絳縣、垣曲之界。《註》又云:歷鼓鐘川分為二,一水西北出一百六十許里,山岫迴曲,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谷口猶有乾河里故溝存焉。一水歷冶官西合伏流水,自垣縣南入河。

涑水 ,源出絳縣大陰山陳村峪,伏流至柳莊復出,與洮水、景水、沙渠水會為一,西流經縣南門外,灣曲而西,歷夏縣、安邑、猗氏、臨晉入五姓湖,過蒲州孟盟橋入黃河。智伯曰:「絳水可以灌安邑。」 《水經注》曰:「汾水灌平陽。」 或亦有之。絳水灌安邑,未識所由也。今考其勢,當謂此水以源於絳,亦稱絳水也。翟鳳翥曰:「涑者,水生練也。謂水之文也,束也,諸水至此合也。」 聞喜故曲沃地。曲,曲也。沃,沃也。水繞縣東南十數曲,曲多沃壤。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