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十三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七
平陽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三百十三卷
平陽府部彙考七
平陽府關梁考 府志
臨汾縣
分水嶺 城西北姑射山,西接蒲縣界。舊有關,今廢。
西橋渡 城西門外二里。每夏秋汾水漲溢,人以舟渡。時將寒沍,則造橋以便往來。官橋外有「善橋」 、「義橋。」
加泉渡 城西,汾河上。
吳村渡 城西,汾河上。
永利橋 在明德坊永利池上。明洪武間,知府徐鐸建。
公濟橋 城北五里。明嘉靖五年,知府王溱建,即「高河橋。」
金店橋 城西二十四里。元天曆二年,邑民石成修。
雲津橋 城西南二十五里,平水神祠前,清音亭畔。
盧僧橋 東關西北門外,明弘治間木僧建,因名。
三氏橋 北關外。明嘉靖間,典史解廷玉、生員陳道中、續孟初三人建。
吳村橋 城北二十五里。明弘治間建。
襄陵縣
太平關 縣西南三十五里,太平縣北二十五里,舊名「故關鎮。」
郭村渡 縣東門外,汾河上。
北陳渡 縣東南五里
李村渡 縣南十五里
大陳渡 縣南二十五里。以上俱渡汾水。故關橋 縣西南,明正德間建。
晉橋 北門外晉水上。宋嘉祐六年建。明萬曆癸丑,水漲衝毀。甲寅,知縣馬逢皋重修。
高石橋 縣北二里,接臨汾界。
遺愛橋 縣東南十五里。元大德六年,里人鄧莊、鄧貞等建。世傳晉鄧攸嘗建,後人思之,故名。按《縣志》,晉鄧攸嘗建此,名愛橋。後知縣李高重修,改名「遺愛橋。」
龍飛橋 縣西南二十里龍𩰚峪龍澍祠前。元元貞二年建。
我山橋 在龍澍峪。明隆慶元年,知縣宋之韓建。
飛虹橋 縣南三十里義店村。元至大中建。眾木攢成,不見斧痕,俗呼「魯班橋。」
汾濟橋 按《襄陵縣志》:「在縣東郭村渡。弘治十二年秋,知縣李高因汾渡,冬橋夏舟,歲費百鎰,乃架木跨岸,為高橋,人不病涉,歲久浸壞。天啟元年,知縣衛先範復倣前制,建善則橋,有碑記,可為永利,惜今廢。」 以下府志未載。
通惠橋 「按《縣志》」 ,「在縣南四十里京安鎮,接太平境。弘治五年知縣張珣創建,橋北有樓。弘治十四年夏,大水衝圯,知縣李高重修,今復毀。」 東徐渡 ,按《縣志》,「在縣南一十五里。」
洪洞縣
惠遠橋 縣北五里官莊西南,為南北通衢。金大德二年,邑人請僧文妙募建。明洪武、天順間,知縣楊茂、程章俱復修。正德四年,邑人李廷秀、僧達連甃以石。嘉靖七年,邑人鄭讓、僧悟秀復修。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縣丞沈青標重修。康熙四十二
年知縣杜連登重建
羊獬橋 縣南二十五里羊獬村。明萬曆間,知縣熊鎡修。
大石橋 縣西十里公孫村西南。
弘濟橋 縣東七里。明嘉靖十二年建,久廢。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知縣鄧$1895$重建。
濟川橋 縣西二里,即汾河橋。
通駟橋 縣南門外一里,即澗河橋。歷來濟川、通駟二橋,秋冬時令里民納木蓋橋,歲蓋歲納。明萬曆間,知縣喬《因羽》將拆木籍藏,下年復用,民甚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