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三十七卷目錄

 汾州府部彙考一

  汾州府建置沿革考

  汾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汾州府星野考

  汾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三百三十七卷

汾州府部彙考一

汾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汾陽縣附郭。

周。春秋時屬晉,至三家分為趙地。魏拔中山,又為魏所有。秦以西河隸太原郡,治茲氏縣。漢因之。三國魏置西河郡,亦治茲氏縣。晉更為西河國。後魏為汾州,治蒲子城,復移治西河。北齊改置南朔州。後周為介州。隋大業中,州廢,復為西河郡,治隰城縣。唐武德初,改浩州,尋改汾州。天寶初,改西河郡。乾元初,仍為汾州,屬河東道。宋汾陽。金置汾陽軍。元復為汾州,屬太原路。明仍為汾州,以西河縣省入,隸布政司,領縣三。萬曆二十三年,陞為府,設汾陽縣,割太原、臨縣、永寧州、寧鄉、平陽、靈石縣隸焉。四十二年,以石樓易「靈石」 ,隸平陽。領州一,縣七。

皇清因之。

汾陽縣

周春秋時為趙地。魏拔中山之後,為魏所有。秦隸太原郡,治茲氏。西漢屬河東郡。東漢省定襄郡,徙其民於西河。三國魏置西河郡,亦治茲氏。晉更郡為國,領離石、隰城、介休、中陽四縣。南北朝魏置汾州,治蒲子城。後周改為介州。隋為西河郡。唐武德初,改浩州,尋改汾州。天寶初,改西河郡。乾元初,復為汾州。宋置汾陽軍,屬河東路。金置汾陽軍節度,西河為縣。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後府廢。至元二年,復行州事,屬太原路,西河為縣。明初為汾州,領三縣。萬曆二十三年,陞為府,置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舊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孝義縣

漢太原郡茲氏縣地。三國魏置中陽縣,屬西河郡。晉屬西河國,省入隰城縣。南北朝魏屬真君郡,又分隰城置永安縣。北齊省入介休縣。後周復置。隋屬汾州。唐貞觀初,因邑人鄭興有孝行,改名孝義縣。宋改中陽縣,尋復為孝義。金仍舊。元併溫泉縣入焉。明因之,隸汾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一十五里。

平遙縣

古陶地。帝堯初封於陶,即此。漢置平陶縣,屬太原郡。東漢屬西河郡。晉屬太原國。南北朝魏以太武名燾,改平遙縣,屬西河郡。後周省。隋復置,屬介休郡。唐屬介郡。貞觀初,屬汾州,後屬太原府。宋、金仍舊。元復屬汾州。明因之,隸汾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縣

周晉大夫彌牟邑。秦為介休縣,以介山為名。漢屬太原郡。晉屬西河國。南北朝魏置定陽郡,改縣曰「平昌。」 北齊以永安縣省入。後周改郡曰介休。隋開皇初,郡廢,復改縣曰「介休。」 義寧初,於縣置介休郡。唐初,改郡為介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汾州。五代宋、金仍舊。元隸太原府,尋復屬汾州。明因之,隸汾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石樓縣

古屈地。周晉獻公封公子夷吾於此。漢置土軍縣,屬西河郡。晉省。南北朝魏置嶺西縣,屬土京郡,後改嶺西為吐京縣。隋初郡廢,縣屬西汾州,又割縣西境屬隰州。後改石樓縣,以縣東有石樓山云。唐初於縣置西德州。貞觀初,州省,改屬東和州,後廢東和州,以縣屬隰州。宋因之。金為鎮西州。元為石樓縣。明因之。萬曆四十二年,與《靈石》相易,隸汾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臨縣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南北朝後周置烏突郡及縣,屬并州。隋廢郡,改縣曰太和,屬石州。唐以縣臨湫水,改曰臨泉,置北和州。貞觀初,州廢,縣仍舊屬。宋屬晉寧軍。金復屬石州。元初,陞為臨州行兵馬都元帥府,鎮禦四邊,與石州分治州事。中統二年,改為臨泉縣,隸太原總管。明年,復置州,屬冀寧路。明洪武初,改臨縣屬太原府。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