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八卷目錄

 大同府部彙考六

  大同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八卷

大同府部彙考六

大同府古蹟考        府志

本府。大同縣附郭。

高闕塞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之西。《水經注》曰:「《史記》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舉,望若闕焉。」 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於高闕,即此處。長城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秦蒙恬所築,土色皆紫,故呼為紫塞。

定襄城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漢為郡,唐為縣,皆置於此。有陰山、青坡二道,皆出兵路。

盛樂城 在府城西北。本漢定襄郡之盛樂縣,後魏拓拔珪都此。唐於此置振武軍。遼置振武縣北七十里有黑砂磧。《水經注:魏土地記》曰:「雲中城有盛樂城,一名石靈城,即此。」

單于臺 在府城西北百餘里。漢武帝元封初,嘗引兵十八萬騎以登此臺。

蘇武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武使北時居此。

李陵臺 在府城北五百里。古雲內州臺,高二丈餘。《唐地里志》雲:「中都護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臺,蓋陵不得歸,登此望漢。」 其近有拂雲堆,堆上有祠。

稒陽塞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境。漢改塞為縣。《水經注》曰:「東部都尉治」 ,王莽之固陰也,屬五原郡。《漢書》:「竇憲出雞唐塞,鄧騭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

五原郡 在府城西北四百餘里。本秦上郡北境。漢為五原郡,治九原縣。隋初,置豐州,後改五原郡。唐復為豐州,或為九原郡。《寰宇記》:九原有前後雞延城及郎君城。明朝省。

富民廢縣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境。本漢臨戎縣,隋改名富民。唐置,遼復廢。

平城外郭 在府城東五里。本秦漢平城縣。其外郭乃西魏所築,在無憂坡上。

雲中城 在府城北郭外。《水經注》曰:趙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又於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遊於雲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處。武侯曰:「此為我乎?」 乃即其處築城,今雲中城是也。秦始皇立雲中郡縣,曰服遠矣。後魏建此為京,其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遠,北曰拱極,其宮垣古城之北,唐為雲中郡。

元魏宮垣 ,在府城北門外,有土臺,東西對峙,蓋雙闕也。後為「天王寺。」

天王臺 在府城北二里。元魏所建離宮,今改「郡。」

《八疙疸 》在府城南三里。元魏寇謙之告斗建淨輪壇之所。

東勝州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里。隋改為豐勝州,治榆林縣。唐為東勝州。遼廢後復置。

東受降城 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東勝縣東北八里。本漢雲中郡治。《寰宇記》曰:「東南至朔州四百里。」 唐人所謂「受降城外月如霜」 者是也。中受降城 ,去東受降一百餘里。本秦漢九原縣地。唐貞觀初,立雲中都督府,後置橫塞軍。遼置雲內州,領雲川、柔服二縣。元省入州。

西受降城 去中受降一百餘里,古豐州西北八十里。三受降城皆唐朔方總管張仁愿所築。開元初,西城為河所圮,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寶曆初,振武節度使張惟清徙東城於綏德南。

河濱廢縣 在府城西五百餘里。隋榆林縣地。唐析置此縣,屬勝州。縣東北有河濱關,後廢。遼復置,屬東勝州。

寧邊州城 ,在府城西北三百里,廢東勝州南三百里。遼置州。金置鎮西軍。元省入武、東勝二州。

宣寧廢縣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本遼宣德縣,置招德軍。金改為宣寧。元因之。明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