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二卷目錄
歸德府部彙考二
歸德府城池考
歸德府關梁考
歸德府封建考
歸德府公署考
歸德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三百九十二卷
歸德府部彙考二
歸德府城池考 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商丘縣附郭。〉
府城池 :「舊城圍一十二里三百六十步。唐張巡、許遠以死守睢陽城,即是也。宋、元因之。明洪武初,以城闊民少,裁四分之一,圍九里三百一十步。」 弘治十五年,圮於水,乃遷今城,在舊城北,地相接焉。正德六年,知州楊泰脩,圍七里二分五釐,共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二丈,闊五丈二尺。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王有為重脩。又建西、北門樓各一,東、南門樓二,俱加脩葺。又建角樓四,敵臺一十三,警鋪三十二。三十七年,巡撫都御史章煥檄知府陳學夔飾以磚,而知府陳洪範、羅復繼脩之。明末寇變,折毀者十之二三。今知府張若愚重脩。門四: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水門二:一在南門東,知州王範建;一在南門西,指揮梅旻建。
外州縣
寧陵縣城「池 城,明初週圍九里有奇。成化年間,知縣金璽割其南之半而改築焉。週圍五里,高一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東曰接宋,西曰通汴,南曰鎮遠,北曰拱辰。」 池深一丈,闊八尺。歷嘉靖三十一「年,知縣石阯,三十五年,知縣楊侃、萬曆間,鄉官呂坤、知縣李庭訓、薛大中,相繼增脩,週圍拓為六里有奇,高三丈有餘。改」 四門東曰「延和」 ,西曰「寶成」 ,南曰「文明」 ,北曰「鍾祥。」 重脩門樓、角樓,又建水門二座,俱南向。一在旌忠廟前,一在觀音寺前。官水溝二道,各闊一丈餘。明末寇亂,城半折毀,署縣事典史劉大才脩補,雖堅完不能如初,然屢經叛帥許定國攻圍日久,守禦無恙,亦大才之力也。
鹿邑縣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縣韓瓛因元舊城增脩,週圍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廣一丈三尺,池深一丈,闊八尺,起四門,建樓其上。至宣德六年,文安賊起,知縣杜恩復於池外濬小池,週圍九里二百步,深一丈,闊一丈二尺。至天順五年,知縣蕭九成重修,城高三丈,廣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三尺。築內壇,週」 圍七里二百八十步,高二丈,廣七尺,立四柵欄,門今廢。至天順六年,又開西北門,合前共五門。至嘉靖元年,知縣王朝瑬改四門名:北曰「仰極」 ,東曰「迎仙」 ,南曰「嘉會」 ,西曰「和義」 ,西北曰「歸孚。」 至隆慶六年,師尚兆反,知縣王冠創建甎城,始設重門木橋。崇禎七年,知縣韓友范增修,改北城外門。西向濬隍塹,廣四五丈,深三丈,築女牆。壬午四月,李自成陷歸德府,至鹿邑,墮城而去,遺民百餘家,稍為修葺焉。
皇清順治年間,知縣王猷增修。
「夏邑縣城池 ,戰國時所築,週圍五里餘。明正統己巳,知縣周普循舊加修。成化壬辰,知縣孫澤重修,厚五尺,高丈餘,繚以垣牆,繕以木瓦。弘治丁巳,鹿邑縣氶鄭舉署縣事,奉例以磚圈門,門上豎樓,地濕遂圮。弘治己未,知縣宋傑改圖更理,門制聿新。正德辛未,知縣張銳因流賊之警而恢廓之,復置欄馬垛口,設窩」 鋪,建四角樓,築護城堤,闢四門:東曰通濟,西曰迎恩,南曰迎薰,北曰「懷遠。」 仍建樓於其上,架橋於其外,歲久多壞。嘉靖甲午,知縣滑參繼修。萬曆庚申,知縣葛應斗因《白蓮教》之亂重修,增雉堞。崇禎戊寅,知縣邊大順因流寇之亂,增修磚城四門,設月城,池深二丈,闊八尺,泉水停涵,常獲魚藕之利。護城堤週圍八里,基闊三丈,頂一丈五尺,外植柳二千餘株,蔚然成林。
永城縣城池 :城圍一千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三尺,門四。春秋置譙邑時所築,歲久多圮。明景泰間,王子𣽂循舊址築之,起立門樓鼓鑰。其後典史孫璘重加修築,歲久復圮。正德七年,知縣喬岱因流賊逼近,伐石為基,壘磚為垣,高一丈六尺,圍一千八百四十八步。闢四門:東曰迎春,西曰迎恩,南曰朝陽,北曰「拱北。」 又於迎春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