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來雲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

真武廟 :「在城內。」

天僊廟 一在東門外路北,一在縣南三十五里亢村鎮,失其創年月,查係元元貞二年重修。殿凡四進,周迴廊房別計四十餘間。

大悲院 ,一名「東禪林」 ,在承恩門外。康熙二十五年,禪僧隆機募建。大佛殿五間,韋馱殿五間,禪堂五間,東西方丈六間,戒堂三間,客堂五間,齋堂五間,香積廚六間,庫房二間,沐堂二間,山門五間。周圍植樹木。不數月,殿宇輝煌,林木陰森,為邑之壯觀也。香火地二頃十六畝二分三釐零。無糧差。

劉伶祠 在劉固堤,鄉人並呼曰「劉伶寺」 ,蓋因祠廢,遂屬浮屠,今法雲寺是也,特正之。

三令祠 在縣治東南府廳右。明成化十五年,邑人岳仲仁、郭愷等為前令薛良、邢表、鄭福建三公有善政,故立祠。今故址混入城隍廟,致閑曠矣。

張公祠 諱一心,在承恩門外路南。明萬曆年間,邑進士賀盛瑞為公有善政,兼重學校,立會,課諸生登科第者甚盛,故立祠祀焉。即今棠閣處也。

韓公祠 諱鴻坤。在承恩門外天僊廟西。士民為公自備驛馬,借銀納稅,興學重農,惠澤及人;故祀焉。

陳公祠 公諱生吉,愛民如子,清廉仁厚,邑人不忘,故祀之。舊在城內城隍廟側,今移承恩門外泰山廟東。又因趙公諱國鳳,清正廉明,功德在民;顧公諱岸登,亦有仁愛,因移祠,故同祀焉。「忠臣祠 」 在巨柏村,即明末甲申改革時,文貞公賀景瞻先生仲軾偕妻王氏、妾李氏、王氏、張氏從容就義,一門五節處。

《淇縣志》

裏峪寺 在縣西四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創。正德元年重修。

朝陽寺 在縣西十五里朝陽山下。隋開皇間創建,歷代重修。

石佛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吳里社。魏永熙二年創,明洪武三年重修。

白楊寺 在縣北關西,明天啟六年建。

白佛寺 在縣東三里張近村。唐貞觀十年創建,明崇禎四年重修。

白衣庵 在縣城內作新街南。明萬曆三十年創建。

石佛堂 在縣西土城口。元至大元年創建。明崇禎元年重修。

觀音堂 一在南關外,元至正元年創建,明萬曆十年重修。一在學巷南頭,明洪武初建,崇禎間修。

上聖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青巖山。

玉皇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口。

玉皇閣 在縣東十二里青龍鎮。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柴望創建,未就而廢。知縣張啟

《泰》唐際盛,王謙吉續成之。

天僊廟 在縣城外東北隅。明弘治間,汝安王創建。隆慶三年,知縣李尚實改為「武公祠。」 萬曆三十二年,知縣蔣行義移建武公祠於太和泉南,復為天僊廟。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按廣西監察御史李公秀發銀。

重修,知縣唐際盛承其事,未就報,代知縣王謙吉繼成之,令邑民董光復監修。

元帝廟 四一在北關,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劉學言創建。一在城內作新街,明萬曆三十二年,邑民余恩德等拓基改建。一在思德鋪北頭,其創建無考,明崇禎四年,知縣崔庚重修。一在縣東十二里四流口社,創建無考,明崇禎年間重修。

火神廟 在北關迤西,創建無考。明崇禎八年,邑民余變龍、關一聰等重修。各捐貲不同,置地八畝,以供香火。地在東嶽廟前。

牛王廟 二:一在縣治西遞運所內,明弘治間創建。一在縣東南二十里閆村社,永樂初建。三教堂 三:一在高村東門內,明崇禎間邑庠生張必達創建。一在縣北七里堡,創建無考,明崇禎間邑庠生王國奇等重修。一在縣城內西北隅,創建無考,久已傾圮,故址尚存。

皇清順治十七年,紳衿重修。

增福廟 在縣東門內崇勝寺西,創建無考。留侯祠 在縣南十三里「良相社」 ,祀漢留侯張子房。年久傾圮,明崇禎間重建。

包公祠 在縣南八里西岡村。祀宋包孝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