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十九卷目錄
懷慶府部彙考二
懷慶府城池考
懷慶府關梁考
懷慶府封建考
懷慶府公署考
懷慶府學校考
懷慶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四百十九卷
懷慶府部彙考二
懷慶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河內縣附郭。〉
懷慶府城 ,即古野王城。元至正二十二年增築,明洪武元年重築。周圍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二丈五尺,闊五丈。角樓四,敵臺六,警鋪三十九。成化正德間,知府倪顒、周舉重修。隆慶二年知府紀誡、萬曆十四年,知縣黃中色繼修。崇禎十四年,知縣王漢重修,增高五丈,外闊三尺,易四門樓以磚:東曰《朝曦》,西曰《萬成》,南曰《朔南》,北曰「拱極。」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孫灝修。康熙二十七年知府。
劉維世重修四門樓,緣壕栽柳數百餘株。時霪雨,傾塌西面城牆十餘丈,知縣李橒重修。《舊傳》城為臥牛形,穿城濟水為腸,景賢書院池為肚,土地祠前小塔為臍,西門外池為眼,俗呼「牛眼。」
《池見縣志》
外州縣
濟源縣城 ,「隋開皇十六年建。明景泰四年,知縣李衍增築。周圍五里二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成化十九年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盧時昇改築磚城。」 修武縣城 始建未詳。明洪武初增築,周圍四里,高二丈,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二丈。景泰初,知縣郭應誠重修。東西南、北門四座:東曰迎暉,西曰「歸化」 ,南曰「阜民」 ,北曰「仰高。」 門各有樓。正德間,知縣冷宗元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賈如愚、隆慶三年知縣李可愛繼修。萬曆十年知縣趙可學、二十年知縣邵炯繼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李啟泰重修。
武陟縣城 ,唐武德四年始築。明洪武年間,知縣蘇輝、景泰三年,縣丞熊美繼修。四圍四里七十七步,高二丈,廣一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亦如之。天順三年,知縣王璽重修。嘉靖間,知縣于槁增角樓三、小堡四。萬曆間,知縣郭汝器、秦之英繼修。崇禎十年,知縣侯君擢重修,易埤為磚。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彭際盛,十四年知縣高宮。二十
六年知縣李春相繼重修。
孟縣城 。金大定中,因孟州故城有河患,徙今治。防禦使么公始築城。明景泰三年,知縣賈珍增修,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廣一丈,池深二丈,闊二丈二尺。正德四年,知縣劉澄改修,易堞以磚,增置四門樓:東曰「寅賓」 ,西曰「凝翠」 ,南曰「歌薰」 ,北曰「拱極。」 萬曆三十二年,知縣萬時俊重修。崇禎六年,知縣余宗重修。崇禎十四年知縣張兆羆重修。
溫縣城 唐武德四年建。明景泰元年,知縣虞廷璽重修。周圍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嘉靖三十年,知縣孟津重修。萬曆三十七年,知縣王承在改南門于東南。天啟二年,知縣馬貢仍改正南。崇禎十二年,知縣張兆羆重修。
懷慶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河內縣附郭。〉
大斛關 在府城北太行山,唐置。
碗子城關 在府北太行山畔。
丹河橋 在府城北十里。
沁河橋 在城北二里。每歲孟冬修築,其費徵派民間。萬曆十年,知府朱公期至,請以存留易米銀修橋,節省甚多,民大德之。今存留悉皆裁解。每歲詳請發河庫銀五十兩並丹河橋銀四十兩,而實費數倍,仍累民間,非經久可行之道也。
舉仙橋 在府城內縣署西。舊傳橋成時適邑人謝景修昇仙於此。
利津橋 在府城內西街。
覽勝橋 在府城內東街。
指方橋 在府城內東街。
沁水渡 在府城北
外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