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樊城 ,在縣西四十五里。漢樊噲屯兵處,今名「古樊城。」

司馬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晉司馬炎之故城,今為司馬鎮。

永橋城 ,後周韋孝寬破尉遲迥軍於懷州,進次永橋城之東南,又破尉惇於永平橋。宋白曰:隋大業十年,移修武縣於永橋,即今武陟。盟門 在縣東。晉文公伐原,原未降,公令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 公曰:「得原失信,何以使人?」 乃去之,及盟門,而原請降,即此。

古槐 在縣東五里馬曲村三元廟。圍三丈餘,中空,可容几坐數人。老幹紛拏,排雲蔭畝,錯節類作虯螭蹲視形不詳所自始。明嘉靖七年枯,十五年復生枝葉。

孟縣

向都 在縣西北。周幽王封皇父於此。《詩小雅》十月之交,「作都於向」 ,是也。

河陽三城 在縣南城、中潬城、北城為三城。《通典》:「河陽北城,後魏太和中築,齊使潘樂鎮於此,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 中潬城,東魏元象元年築。唐至德中,史思明來寇,李光弼率士馬數萬東守河陽三城。賊憚光弼軍威,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陝西得修戎備,關隘無虞,皆光弼守河陽之力。自乾元後,常置重兵,貞元後常置節度,為都城之巨防。唐屬河南府,置河陽三城使。會昌三年,置孟州。齊傅伏自永橋夜入中潬城。《方勺》曰:「河陽三城,其中城曰中潬」 ,黃河兩派貫於三城之間,秋水泛溢,時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惟中潬屹然如故。

北中城 後漢置北中郎府,即今下孟州。漢高祖講武城 在下孟州河干,俗呼蜀王城。《水經注》:河北側岸有二城相對,其西城即此中府,後河陽節度治此。其東城則郭汾陽、李臨淮以為壁壘。今故址猶存。

鄧城 《秦本紀》:「左更取軹及鄧。」 《括地志》云:「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六國時魏邑也。」

冶坂城 ,舊名「漢祖渡」 ,城險固,南臨河,今野水北原,城基尚存。

安國城 ,在孟縣,即今法雨寺安村。

冶城 在縣,即今冶牆村。見《水經注》。

無鼻城 在縣,即魏孝文安置廢太子恂處。《水經注》:「溴水出軹縣原山,南流注於河水東有無辟邑」 ,即無鼻城。

迴洛故城 在縣。《唐書》「河陽孟州有迴洛故城。」 集城 在孟縣、河內之間。唐、宋故縣,今名城子村。

鉤陳壘 在縣西南四十里。世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所會。以紫微有鉤陳之宿,主兵陳,故壘資其名。誓師壇尚存,即今北陳是也。

周襄王宮 在縣西三十里。《左傳》:「晉文公勝楚而還,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 衡雍,即今衡澗村,踐土,即今踐隰村,王宮在北原上。

郇櫟封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春秋》范文子封邑,即今郇櫟封村。見《國語》。

溴梁 在縣東五里。《春秋》襄王十六年,列國大夫盟於此。《爾雅》云:「梁莫大於溴梁。」 今縣東梁村岡迤東南二十餘里,皆是古溴水,由其下至溫入河。明萬曆年間,改由孟港。

白騎塢 在孟縣西北三十五里。漢末,張晟聚眾屯於此,孤立袁曹間數十年,晟出入好乘白馬,故名。塢在原上,為溴同二水之會,北帶深隍,三面阻險,坂築而已,即今白牆張營村是也。白司馬坡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即今白坂。遮馬堤 在縣西南。杜佑曰:「河陽西南十三里有古遮馬堤,即古淘渚。」

尢來砦 ,在縣西三十五里。漢末尢來據此,在大仇村西北。

河陽宮 在縣,唐高祖建。

富平津 在縣西南野戍南。《水經注》:「孟津又曰富平津,在河陽縣南。」

畜魚池 在縣。唐時畜黃魚於此,今失其處。全義灘 ,在縣西南二十里。五代張全義居此,教民耕墾。

摩天砦 在縣西五十里,即今摩雲嶺。五代李罕之據此。

萬艘潭 在舊孟州治南黃河中。范鎮有詩。陽臺觀 在縣中,宋徽宗時出醴泉,今失其處。𩰚雞臺 ,在縣西五里。唐時洛陽王公貴家,歲時令節相聚會,走馬𩰚雞於此,今臺址尚存。涼馬臺 ,權翼密遣壯士邀慕容垂於河橋,垂自涼馬臺結草筏以渡。《水經注》:「東郡白馬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