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四

  河南府城池考

  河南府關梁考

  河南府封建考

  河南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四百三十卷

河南府部彙考四

河南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洛陽縣附郭。

本府城池 。府舊城始築於周公營洛,卜澗水東,瀍水西,所謂王城也。秦置郡縣,縣治則在成周,所謂故洛陽城也,即金墉故城東。漢、魏、西晉、元魏皆城於此。隋煬帝大業元年,大營東京,名曰新都,乃移縣治於光通坊。隋以後,洛陽縣治方在王城,即今城中也。唐穆宗長慶二年,增築之,建以十門:東曰建春、永通,上、東西曰麗景、宣耀,南曰定鼎、長夏、厚載,北曰安喜、徽安。唐末摧圮殆盡。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宋景祐元年,以王曾判府,復加修築,背邙面洛,左瀍右澗,即今之城池也。金、元皆仍其舊。方之周都,縮五之四,擬之隋、唐東南一隅耳。歷代俱土垣,明洪武元年,始置河南衛守之。六年,明威將軍陸齡砌以磚石,濬以壕塹。四圍八里三百四十五步,高四丈,基廣如之,壕深五丈,闊三丈。復減門為四:東曰「建春」 ,西曰「麗景」 ,南曰「長夏」 ,北曰「安喜。」 城之四門,上覆重樓,外築月城。又搆角樓四座,敵臺三十九座。固守之略,於是始嚴。成化、弘治間,指揮張傑、王臣相繼葺治,壕為潦水淤塞。正德辛未,中原盜熾,郡伯劉瓛督役疏導,深復固,闊倍於昔。又引瀍、澗二水,灌壕築堰,以資防禦。壬申三月,寇果奄至。環攻三日不得渡,城保無虞。繼之修濬者不能詳考。萬曆初年,蒲坂楊俊民來分守,督縣衛修輯一新。改四城樓扁,東曰「長春」 ,南曰「薰風」 ,西曰「瑞光」 ,北曰「拱辰」 ,相沿日久,傾圯至甚。崇禎四年,壺關楊四重尹洛,謀於鄉紳士庶,共輸銀三千餘兩,委庠生張秉厚董其役,歷二年餘而功竣。適值流寇渡河,窺城者四次,眾得恃以無恐。未幾,楊尹以行取去。繼任者滕縣劉弘緒,復於壕邊環以欄馬牆一匝,高一丈,長一千五百六十八丈五尺。又濬閘口,引瀍水入壕,幾復正德辛未之舊。郡守吳橋王印長為寇曾薄城,關廂之民可念,於是與劉議環關築土城一道,二十三里,高一丈三尺,闊一丈。明末俱行平毀。至

皇清順治六年,知府金本,重用「明《福藩》」棄磚甃砌丈。

餘稍資捍衛

外州縣

「偃師縣城池 ,築土為城,周圍六里八十四步,高一丈五尺,厚丈餘。」 按城即武王所築息兵之城,歷代廢置不常。明正德六年,流賊寇河南,知縣朱璟重修,高厚俱增於舊,民賴以安。嘉靖三十二年,大水,淹沒幾半,知縣王表重修,知縣林萬里繼修。崇禎年,流賊猖獗,知縣夏士譽以土城脆薄,乃代石為基,易之以磚,城始堅固。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流賊數千薄城,知縣徐日泰率士民武同芳等戮力捍禦。因郡城先陷,援絕勢孤,賊眾從南門攻擊甚急,力竭城破。賊恨偃官民不降,遂屠其城。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魏惟紫重修。

鞏縣城池 :城周圍七里四十八丈,濠塹深八尺。明成化十一年,知縣柯忠修。萬曆十三年,丁分巡檄加磚石甃砌。周圍門五座,曰「玉川」 ,曰「望嵩。」 其一小東門葢舊城,東門卑下,一遇黃河漲浸人城,居民不免沉竈產蛙。萬曆四十年內,知縣程宇鹿擇城垣高處另開一門,使門高水低,不得漲入,又築土堤五百丈,以衛城腳。城上建磚石高樓。值流土交亂,知縣宋文瑞復增高五尺,卒以屈敵。越癸未,寇益肆,而鞏以孤城抗賊,為賊攻陷,傾圮者數處,至

皇清順治六年,大同鎮將兵起,兩河震動。知縣徐樑

周圍修補,完固無缺,今賴之。

孟津縣城池 城周圍四里,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廣倍之。門四:曰東暉,曰南薰,曰西成,曰「北拱。」 雨久傾圯。明崇禎間,山陰張爾葆始砌以磚。壬午,寇陷,城垣損壞大半。

皇清知縣宋弘道率眾捐資修補,建《四門城樓》復成。

《偉觀》。時經淫雨,城垣間傾。《灤州孟常裕》,多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