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八溝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即漕河岸最深處。長楊高柳,蓮塘花圃,竹徑稻塍,為勝遊之地。鳴犢泉 在府城南六十里之鳴犢鎮。相傳因犢跑鳴得泉,故名。
《楩梓》谷水 出南山,北流合潤國渠,又西北入《豹林谷水》。
澇水 ,出鄠縣南山谷,合渼陂水流至縣界入潏水。《山海經》云:「澇水多飛魚,食之可已痔。」 蓋即指此。
河池陂 ,《水經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東經河池,亦曰四觀陂。」
聖女泉 ,舊《圖經》云:「在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湧出為池,周二十步。」
湧珠泉 白鹿原。其泉方闊數丈,深不見底,湧水如珠,晝夜無息,流百步,臨高崖落為瀑布。下有大石龕,濺若雲片,謂其巖為「噴雪山。」 巖水下流入貟莊。龍泉 ,在太乙山普光寺上。無壞,尊者每夜談經,有龍出聽,故名。所謂「仰天池」 也。
乾湫 ,《少陵志》:「南去杜祠八里,俗傳湫內有龍藏焉,後龍去湫乾。」
水湫 臨太乙池
龍移湫 在太乙谷內,一名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風雷移居山上下湫遂化為土。韓愈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雌雄隨。清泉百丈化為土,魚鱉枯死吁可悲。」
飲馬池 在邑治西京兆驛後。明嘉靖中,張正一真人宿京兆驛,惡蛙聲聒耳,以法鎮之。後池中無蛙聲。今廢。
樊川「龍堂泉 」 ,「杏花坪下。」 泉在龍王殿中,遇旱禱雨輒應。
《通寺井 》,趙景公寺在長樂坊,寺前有井,俗呼為「八角井。」 元和初,有公主夏中過,百姓方汲,令從婢以銀稜碗就井盛水,誤墮井中,經月餘出于渭河。
布政司井 在布政司庫內。唐李德裕嗜惠山泉水,日令郵致于京師,有異僧言:「昊天觀水,惠山泉脈相通。」 李試果然,遂罷郵致,俗傳即此井。二龍寺井 在佛殿中稍南。唐開元時創名山亭,即有是井。至宋咸淳癸酉,釋曇延設無遮會,登座說法,有二人冕服執簡,自井中出,侍立座側。曇問何神,曰:「弟子井之二龍神也」 ,特出聽說法,言訖不見。後人有疾,服此水即愈。明成化間旱,都御史陳鎰浚井禱雨,立應。井今存,寺僧恆以石覆焉。
劉公井 在按察司內扶溝。劉自強涖官時鑿。時旱甚,城內外渠井咸涸,既穿此井,味極甘洌,因名「劉公井。」
曹氏井 在參政曹韓別墅,以水味甘,名「甘泉書院。」 後廢為民。馬氏宅一夕變為鹹滷。眾皆異之。
冰井 ,在咸寧縣西一里許馬醫士家,水寒洌如冰,即盛暑人飲不能盡一掬。《城南記》:長安縣南八十里太乙玉案山有冰井,深數丈,結冰經暑不消。長安不藏冰,每夏於此井取之。昔人有詩云:「霧簷玉案射波瀾,石井冰凝六月寒。」 御井 ,在府善化坊,井水味甘美,唐時以供內廚。
咸陽縣
畢原 在縣北。西起武功,東盡高陵,即王季所都畢地。文王卒於此,武王封弟於此,咸陽原,總此一原。按《縣志》,其上文、武、成、康、周公、太公及秦、漢君臣陵墓俱在焉。亦名畢陌,以陵塚之間,人居遊者稱阡陌也。又名石安原,即石勒建縣之所。亦曰咸陽原,以縣名也。
鮮原 ,在縣東二十里。《詩》謂「度其鮮原」 者。洪瀆原 ,在縣北二里畢原之趾,東西一岡,闊七里許。
高陽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文王作邑於豐,武王作鎬,秦始皇阿房宮,咸依此。
矩陰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
渭水 ,在縣南,經興平界。
灃水 ,在縣東南三里。按《縣志》,自鄠縣終南山豐谷流長安界入渭。《老子》云:「豐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 ,文王、武王因得作邑於旁地。
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按《縣志》:出鄠縣潦谷,北流入渭。《山海經》曰:「牛首之山,澇水出焉,西注於潏水多飛魚,狀似鯡,可以療痔。」
涇水 ,在縣北四十里。按《縣志》,出笄頭山,一名崆峒山。流咸涇之交曰鹿臺,東注高陵。秦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