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通靈陂 ,在縣北四十里。唐開元中,刺史姜帥度引洛堰河以溉田。

苦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水鹹苦,羊飲之肥洛水 ,世以「洛」 為沮水者,誤也。洛源出延安子午谷,經鄜州洛川中部,過白水、蒲城、同州,至邑之趙渡鎮入於河。若漆沮在耀之頻陽,語具《雍錄》可據,即《一統志》亦誤,故特出之。

大奇泉 :在鐮山麓西。

象底泉 :在大奇泉西。

蔡莊泉 :在象底泉西。

小鹽池 在蔡莊泉南二十里,鍾水一區。旱乾之極,煮水成鹽,唯一、二無賴。竊以肩負,苟延殘喘,設天作霪雨,萬無一成。

「蓮花池 」 在小鹽池南,近為風沙所沒。

「麻子池 」 在蓮花池南。

郃陽縣

梁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逶迤最遠,望之如屋梁。《詩》云:「奕奕梁山。」 《公羊傳》云:「河陽之山。」 《穀梁傳》云:「梁山,晉望也」 ,與韓城縣接界。

飛浮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黃河內。俗傳與水為升沉。有洞,子夏讀書處。《金史》「有非山」 ,即此。乳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形若乳蛇。俗傳有人過此山,拾一卵化為蛇,名其蛇曰「乳羅」 ,故名。筆架峰 在縣南乳羅山,舊有一塔,形家以為文筆太孤。邑進士許魁捐資倡助,更築二墩,排列儼如筆架云。

仙公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楊寶辟穀於此,故名。

丹陽洞 ,在縣西二里。馬丹陽受訣於任仙,居此。

黃河 ,在縣東四十里。《禹貢》云「西河」 ,《水經》云:「又經洽陽東」 ,即此。

洽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金水河。源出梁山,東注於河。漢永平間,流絕,後復流。

王村瀵  、鯉瀵  、東鯉瀵  、渤池瀵、夏陽瀵 ,皆濱河,平地湧出如輪。

「聖水泉 」 ,在梁山深處,禱雨應。

百良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坡有翊教洞。橋頭河 在縣北十五里,源出梁山之東峪。大浴河 在縣西三十里,流甚清,西南入於洛。白泉  、溫泉  、灰泉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今沒於河。

陽班湫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貞元四年成。鴈毛溝 ,在縣西四十里。

官池 在縣治南,近城。

腰帶水 ,自縣北梁山發源,向從城左竟入黃河。邑進士雷學謙捐資啟工,引水倒右,抱過城門,如圍帶形。

澄城縣

社公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社公、社母廟,疑即「方社之神。」

界頭山 :在縣北七十里。

壺梯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伏鳳山 在縣西二十里。

石門山 ,在縣北七十里,以形似得名。

麻林陂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將軍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秦武安君白起廟,南有村曰「社田」 ,相傳為起食邑。

武帝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漢武帝遊梁山經此。

石樓山 ,在縣北七十里。

臨高原 ,在縣南五十里。

雲門谷 ,在縣西北五十里。谷口若門,氣出如雲。

紅羅谷 在縣西北七十里,以土色得名。金沙谷 ,在三里澗南百餘步。晉高僧佛圖澄永嘉四年入中國,栖息於此。

柏谷 ,在縣北七十里。舊多柏。

羅漢洞 在縣東北門村。

碧潭洞 在撲地河

雷神洞 在縣南窳底村。

「三清洞 」 在何家莊。

風洞 ,在縣西北七十里石門山麓。其深莫測,天有風,洞中先有聲,響振巖谷,將息,響如初。雒河 ,在縣西二十里。按《詩》《註》:漆沮在西都畿內,涇渭之北,所謂雒水。今自延韋流入鄜坊,過澄城,至同州入於河。《前漢溝洫志》云:「嚴熊言臨晉民願穿雒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 於是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雒水至商顏下。顏師古《註》云:「雒即漆沮水,徵即澄城也。」 馬朴《同州志》云:「雒水源出北地,入保安,會諸水,經安塞至甘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