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巢父井 在州治西關內。

聖井 在州治北紫金山上。

魯山縣

魯山 一名「露山」 ,在縣東十八里。其山孤高聳拔,為一邑之鎮,因以名縣。

堯山 ,在縣西十五里。《滍水》所出。相傳堯之後裔劉累以豢龍事夏后,懼罪奔魯,立堯祠於此。彭山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世傳彭越嘗於此屯兵。

大盂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頂有四面石城,俗謂「大團城」 、「小團城。」

黑山 又名「烏山」 ,在縣。昔魯陽公與韓搆難,日暮揮戈,夕陽返照。後光武為王莽所追,至此昏黑,因舉手祝天,日亦返照。

明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天始明。

望公垛山 在縣西八十里。昔孝婦不厭家貧,晨昏運水,感神乘馬三索其水,婦三與飲,馬不吝,因授鞭置瓮中,水為不竭。後婦歸寧,夫家攜鞭,水遂泛濫,溺其翁。姑奔喚,婦窊石鎮之,水止欲得翁尸。姑嫂登山相望,偕化為石。望公垛山即其處也。

掛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俗傳洪水氾濫,汝人之夫被溺,婦女往求,得之山頂,遂名。

窊石山 ,在縣西八十里。即姑嫂窊石鎮水之處。

壺山 ,在縣南二十里。形圖如壺。漢處士樊英隱於壺山之陽,即此。

商餘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元延祖採藥處。竈君山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龍湫及普濟廟。焦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焦光贊寨在此。文峰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筆架山。臥鼓樓山 在縣西百里,有石壁鐵環。

摘西樓山 :在縣西一百里。

雙垛山 在縣北二十里。

穀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將孤山。

五垛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阿烏婆寨。交口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兩山錯綜相交。扶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虎頭山 在縣西十五里。

背陰寺山 在縣南十八里。上有龍泉,禱雨每應。

雞籠山 :在縣西八十里。

大夷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杏兒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草臺山 ,在縣西五十里。

土門山 ,在縣西四十里。

沒大嶺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歇馬嶺 在縣西。漢光武經此歇馬。明成化年,立巡檢於此處。

青條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元次山、孟良二寨。

白沙嶺 在縣南五十里。

五里嶺 在縣西二十里,又名「吳起嶺。」

分水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

羊圈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

和尚嶺 在縣西六十里。昔有僧卓錫於此。傅家嶺 在縣東十五里。

射坡 ,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旁有將軍墓。肥溪 在縣,唐考功郎中蘇源明《商餘操》曰:「商餘之下,肥溪之曲」 ,即此是也。

溫泉 在縣有三,舊名皇女湯,商后嘗浴其處,載《水經》中。其下泉水熱如沸,中泉水平溫,上泉水微溫,俗呼為上、中下湯。去縣六十里,居民引為沐浴池,能愈瘡痍宿疾。

涼水泉 ,在縣西八十里。其水沁齒之涼,飲之除恙。

湖泉 在縣南十五里。古有湖出泉,今湖水竭而泉流自若。

師姑泉 在縣西六十里。中有石盆,俗傳昔有尼姑沐此,忽不見。

泉陂 在縣北二十里青條嶺下。其深莫測,甘涼可飲。元結愛之,宅於此。今有元次山墓。康家渡 在縣西二十里沙河之次,水漲以舟濟人,旁有康氏居。

塔兒灣 在縣東八里。多前代古塔。

賀家灣 在縣北七里達老河畔。賀氏居此,上有《賀將軍廟》。

支鍋石 在縣東北十五里。賀將軍炊爨處。沙河 在縣南五里。出沒大嶺,合汝而注淮。瀼河 在縣西南十五里。土沃瀼,故名「元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