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六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六

  西安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六卷

西安府部彙考六

西安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漆渠 在府城西三十里。秦胡亥將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

漕渠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漢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渠通渭。

清渠 ,在長安縣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一十里入渭。

清明渠 在府治。隋開皇三年引潏水入城。永安渠 在府城南。隋開皇三年開,引交水西北流入城。

香積渠 ,在長安縣。隋開皇三年引北水西北流入城。

通濟渠 在府城西南。明成化初,知府余子俊以居民苦城中水鹹,飲輒病,為開新渠,引交、潏二水行地中,匝遍城市,人得戶汲。明末,寇踞渠塞。

皇清巡撫賈漢復捐俸修濬,仍復其舊。

灃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北流入渭。《括地志》曰:「灃水渠,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

鎬水 在府城西北一十八里。《鎬池廟記》曰:「長安城西有鎬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溉地二十三頃。」

渭水 ,在府城北三十里。《淮南子》云:「渭水多力,宜黍。」

太平河 在長安縣

《高官河 》在長安縣。

滮池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詩》:「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是也。亦名聖女泉。

石闥堰 在府城西南三十二里。漢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私泉 」 ,在長安縣南二十里。

龍首渠 在府城東南。隋開皇三年,引滻水北流入苑。五代後廢。宋大中祥符七年,知永興軍陳堯咨修復。

「明渠 」 在咸寧縣東,漢時渠也。

黃渠 在咸寧縣。堰水上少陵原,東流入滻水。滻水 ,在府城東一十五里,合金谷水,北流入渭。

灞水 在府城東二十里。合藍谷、傾谷諸水入滻水,北注於渭。

暖泉 在咸寧縣。以上諸水,見資灌溉。

永通渠 隋開皇四年開。縣西北渭水興城堰,初名「富渠」 ,仁壽四年改永通。

碌。渠, 溉地一百餘畝。西馬房水渠, 溉地一百餘畝。

閻家古渠 溉地三百餘畝。

「國草渠 」 ,溉地一百餘畝。

古渠 ,溉地九十餘畝。

龍首堰 ,在川。馬頭空。香積堰, 《古志》:「通交水,達長安城中」,今廢,其地屬長安。

咸陽縣

興成渠 在縣西一十八里。秦漢疏濬,以通漕運,可罷車輓之勞。唐李石為相,奏「咸陽令韓遼治之。」 今廢。

灃水 ,在縣東南三里。詳見前。

東泉頭 在縣西十里

西泉頭 在縣西十五里。

中泉頭 在縣西十里

馬跑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

李村泉 在縣西

下村泉 :以上諸水,見資灌溉。

漢漕渠 ,孝文時鄭當時奏「引渭穿渠。」 上以為然,令水工徐伯表率卒數萬穿之,二歲而通,以便民灌田,且漕運。今廢。

隋漕渠 開皇四年,作興成堰,引渭水至都,名「富渠。」 仁壽四年,改曰「永通渠。」 今廢。

唐漕渠 ,天寶二年,京兆尹韓朝宗引渭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