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安家空土橋

邠州

弔橋 州東西門各一座。

千金橋 在州西門外

廣濟橋 在州東門外

涇河水北渡 在州東五里,通三原、涇陽、榆林等路。

高渠渡 在州西北二十里,通環慶、寧夏等路。以上二渡,夏秋行船,遇冬則架木「覆薪築土,以便病涉。里甲供其木材,水夫趨其力役,至春暮則拆回寄倉,以備次年之用。」

黑水渡 通平涼、固原、甘肅諸路。夏秋泛漲,水甚洶湧,然風浪亦不竟日,故不設船隻。至冬寒沍,則搭木橋以便過往。材木、薪、土俱停口所,牛夫二百名供之,春暮,拆收本所。

景村渡 在州東十里

斷涇渡 在州東三十里。

飲馬渡 在州城東。俱便道也。

三水縣

石門關 在縣東南。兩壁如門,甃石為城。舊設巡檢司守之,盤詰奸細。又於嶺上築岸門。重關之險,東方之屏藩也。今巡檢司久廢,關以外乃耀、淳、宜、同四州縣交錯之地。

聚珍橋 在縣西門外,舊邑尹秦渠建造,雖西溪洪流汜濫,利有攸涉也。今橋圮址存。

便橋 連西城,通雙槐堡。明末邑令高某創建。年久水衝崩。

皇清康熙乙卯,邑令林某重加修葺,名曰《綿橋甃石》。

架木上設堞牆,以防不虞。

汃水橋 在縣南門外。夏秋泛漲,冬月架木為梁,民不病涉。

土橋 在縣南四十里。明萬曆中修,高十餘丈,今崩廢。

細腰橋 ,在縣西四十里,接邠州界。長六十餘弓,平接兩岸,細如蜂腰,故名。

淳化縣

聖人橋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相傳漢武帝遊甘泉故道久圮。明嘉靖四十五年,都御史羅廷繡、知府羅廷紳、郎中王尚友糾眾創建,有《記》。石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寨翁橋 在縣南三十八里。

永安橋 在縣北門外。明宣德四年,知縣邢清修,久圮。嘉靖三十年,耆老羅九霄糾眾創建。有《記》。

長武縣

冉店關 在縣東二十里。

「停口石橋 」 今毀,《橋眼》尚在。

黑水渡 在縣東四十里。額募水夫十二名。涇水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潼關衛

石門關 在城南二里

巡底關 在城南十里

溝西關 在城南十五里。

太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古城關 在城東南四里。即隋大業間所遷地。自此至西峪俱有烽臺。

寺角營關 在城東南十五里。

上關 ,在城南三十里。

楊家灣關 在城南十里。

禁峪關 在城南十里

瀵井關 :在城南二十里。

五莊關 :在城南二十五里。

麻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水門關 在城南三十里。

潼峪關 在城南三十里。

車峪關 :在城東南三十里。

西峪關 :在城東南四十里。

南渡關 在城西十里

風陵關 在城北

永樂關 :在城東北四十里。

大慶關 :在城東北六十里。

潼津橋 在城中,一名「石橋。」 兵備張聞行建,水決橋圮。

通津橋 在城東門外

楊家橋 在城西門外

清河橋 在城西北二十里。大司馬王之臣建。風陵渡 在城東門外。北岸有女媧墓,或曰風后墓,故曰「風陵。」

大慶關渡 在城北六十里。《一統志》:在黃河西岸。

永樂鎮渡 :在城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