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陽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成化十五年,知縣楊隆建。按:《山陽縣志》闕,其詳無考。

商南縣儒學 在縣治之南。明成化十三年創建。按:《商南縣志》闕,其詳無考。

同州儒學 在州治西南。宋慶曆間建,元季燬。明洪武三年,同知柳權重建。天順間,知州錢茂律建號舍。嘉靖中,知州劉啟東增建。後圮。

文廟兩掖、各有廊三楹、屬於廡廡各十五楹。復有

廊五楹,折而屬儀門。門四楹。南為櫺星門,為泮池,知州鄭璧、曾濬砌,緣以砥石。櫺星門內西偏,故有宰牲房三檼,今廢。明倫堂五檼,有軒,有露臺,有齋,左右各五檼。堂後為敬一亭、三檼。亭後左右廊各六楹,皆甃以瓦。又後為尊經閣,高三丈有奇。啟聖祠三楹,在騰蛟坊東之衡巷。巷南為文昌祠,祠東為射圃,啟聖祠東為名宦、鄉賢二祠。起鳳坊西為學正宅,北為訓導宅。

社學 明嘉靖二十九年建,凡十六所,所各有教讀,以教鄉民之子弟。今惟德政里在州治前者存,其在西關與堰頭、周坻、南胡、方社、新莊、馬坊頭、草橋、新橋、蘇村、《戶軍》、寺前、九龍、南莊、呂曲各村者,俱廢,惟教讀或時設。

朝邑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

文廟。元知縣成好德,明洪武初,縣丞卞禮先後增。

葺前為戟門,為櫺星門。戟門東故有射圃及「觀德亭」 ,並圮明倫堂,左「博文齋」 ,右「約禮齋」 ;堂後為「敬一亭」 ,地震圮。知縣郭實起東廡之左。

社學 凡三十一所,在城南者一,其餘散在四鄉,並久廢。

郃陽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元祐六年,知縣李百祿建。明洪武二年,知縣徐原重建。正德七年,知縣張綸以其逼於民居,易地擴之。學左右有禮門,無義路,且缺泮池。萬曆間,邑參政范燧捐宅基,易地增設焉,且建樓泮池前名「魁星。」

文廟:在學之右。萬曆年,知縣劉應卜恢擴坊宇。

皇清莊曾明重修門廡殿堂,明倫堂後即「尊經閣。」邑

參政范燧建啟聖祠在廟內,范志懋拓其基莊。曾明修名宦祠。鄉賢祠在戟門左右。

書院 在學南。明隆慶年,知縣李希松建,今改為公署。

社學 在縣東

學租 原額夏糧共小麥二百五十五石二斗,每地一頃,該小麥二升零。秋糧共米二百六十石,每地一頃,該米二升一合零。

澄城縣儒學 舊在縣西門外,宋大觀元年建。明洪武六年,知縣王秩重建。嘉靖甲辰,知縣鄭光溥撤舊新之。戊申,知縣徐效賢環築土城,以嚴捍衛。庚戌,知縣敖佐建號舍。嘉靖十年,知縣洪廷玉建「敬一亭三檼。」 萬曆十七年,改移學宮於按察司,居城北衛之左。崇禎七年,流寇焚燬東廡,知縣傅應鳳建大成殿五檼,東西廡各七檼。戟門三檼,柱以石。櫺星門三檼。明倫堂五檼,在廟後。東「博文齋」 五檼,西「約禮齋」 五檼。廟左啟聖祠三楹,嘉靖十年建泮池左有名宦、「鄉賢」 二祠,俱嘉靖己酉知縣徐效賢申請創建。

社學 在縣治前左,西向。明弘治間,知縣楊泰、徐政相繼繕修。

白水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知縣張三同建。景泰初,知縣蓋援、成化間知縣韓睿相繼增修。大門四楹,二門四楹,中甬道、東西齋各六楹,祭庫、神廚各三楹。前為聚奎坊,後崇臺,有文昌閣。南瀕城為池,東南城上為魁樓,東南隅為大魁樓、大成殿,前為崇臺、迴欄,東西為廡各八楹。廡盡,為戟門四楹。由石橋度泮池,為櫺星門,左右藩以令辟南樹塞。塞外為雲衢坊、明倫堂、五檼正寘,石刻朱文公《太極圖說》。殿後啟聖祠、三檼。祠東為敬一亭,西北為射圃亭,今廢。戟門東西為名宦、鄉賢二祠。大門東為教諭宅、明德書院 ,縣令王無逸建,後改祀杜工部社學 。按馬光祿《理記》,周氏創,今廢。

學田 :《元至正記》:「學田四頃九十畝,龍山村四頃,子阿村九十畝,碑存。」

韓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知縣周吉誠重建。天順六年,知縣王鼎修。學前東有聖域坊,西有賢關坊,南有屏。大成殿在明倫堂南。東西為廡各十三間,前為門,又前為櫺星門。廟東有牲舍神廚,俱西向。環廟為路,東曰由仁,西曰行義。由仁路之東為射圃亭,北為文昌祠。啟聖祠在行義路西之北。名宦祠在廚舍之南。鄉賢祠在行義路西,明倫堂左為教諭宅、訓導宅二處,一在文昌祠東少南,一在啟聖祠西。華州儒學 在州治東,元皇慶中建,明洪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