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峪 在縣西北十五里。唐鄭谷詩:「峪平白虎藏岩洞。」 即此。
桑村洞 ,在官家洞之左,或云元西臺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門依碧流,崖懸柏靄,久為攬勝者所取。〈按:桑村洞,巳見《中嶺下》,茲特載其詳。〉趙家洞, 亦名「琅天」,去邑二十五里。光祿文太青生於洞陽之柏下,其巖深長寬平,可作檻以眺遠。內有石屋,日月時入其牖,煙雲常繞其梯。文龍軒為《賦》以紀之。
流石洞 ,在琅天洞之右。洞開谷中,環繞如城,而外巖對峙為門,遠睇曲水平田,悠然有枕流之思。
白石洞 ,在縣東七里。文倬天種桃百株於其麓,改名為「桃源洞。」 春月紺紅如錦,清流若帶,奚啻武陵焉。
官家洞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漢盧芳所鑿,峭壁三百尺,下臨汃水,高下各數十窟,可容數百人。中有二井,蓋避兵之絕險者。沿川上下數十里,處處有之,隨地異名,惟官家為最著。按《縣志》亦名飛雲洞,在中巖之下,即古公時之陶復、陶穴者。陶穴則土,而陶復則石也。峭壁危巒,不可攀援,村人避兵於其中,少參文和一所稱「棧道連雲,石梯落霞」,為鐫碣以記之。〈按:洞名見前,茲特載其詳。〉梁渠川, 在縣北二十里。
七里川 在縣東南接壤。其坪舊為寧谷驛,山迴而水折,去佛面不遠,乃山徑之中逵。
敕修川 在縣東北,為後秦姚襄而得名也。其源出分水嶺,經乎延川,漰湃南奔,合皇澗達於涇水。
汃水 ,在縣南門外,即三水河。源發宜君,西流入涇。
皇澗 ,在縣北三十里,當溥原之後。澗大,故稱「皇」 ,可夾而居也。俗訛名為「支唐川。」
過澗 亦名梁渠,在縣西北一十八里,即文與可《丹淵集》所稱「三泉之炭泉」 者。澗起於溥原,自北而西南過其境,謂之過澗焉。文光祿謂:「汃川及兩澗,迺三水之總名也。」
東澗河 在城東賓暘門外。清流如線,環堞而注於汃水。昔人有導之以入城者。今廢。
西溪河 在城西《志》:岐門外。左繞城根,右環槐堡,學圃者多引灌為利。夏秋雨多澎湃,橋宜防備。
連家河 在縣東十里。發源石門,繞中嶺北流入汃水。凡山寇往來,多經此路。
溫泉 在寶峰峪中,其流出為溫涼河,沍寒不冰,蘊隆生涼,且清甘如飴也。
堡嶺泉 名「龍泉」 ,亦名「天池」 ,在堡嶺絕頂。兩面石壁數仞,泉自嶺上直流而下,徑達堡中。昔元人據堡嶺,汲飲不斷者賴此。
玉泉 在縣東二百里玉泉觀之左。味甚甘美,淵源丈餘,水浮岸平,或澣穢衣即涸,禱雨於此立應。
稍泉 在縣東三里。從山麓中湧出,產蟹。白馬泉 在縣東大像寺之下。以上三泉,縣所由名。按《縣志》:「其色紺碧,每歲陰雨則伏而不流,暵乾則湧而溢出,人竟莫測其異。」
金泉 在縣北二十里半川村。其水色黃。鄭谷詩:「地湧金泉過石門。」 即此。
觀音湫 去縣二十里,在石室之下。深湛如淵,豐草環翳。凡遇天旱,禱雨靈感,或為神龍之窟宅也。
萬壽湫 ,在縣北三十里。唐大曆間,因風雷而成,今涸。
石門湫 ,亦名「乾湫」 ,在秦太子扶蘇廟之下。林木芊薆,暵乾祈雨,虔誠乃應如甘露。或見於屋梁樹杪間,注之瓶,以禱此湫之神異者也。李邑令重修其廟而懸之《扁》。
淳化縣
甘泉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名石鼓原。按《縣志關中記》曰:「甘泉宮在甘泉山上。」 《漢書》「單于烽火通於甘泉」 ,即此。
石門山 在縣北六十里,山有石如門。
仲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嵯峨山 ,本名巀嶭,俗名嵯峨,在縣東南五十里,西南屬涇陽,東南屬二原,西北屬淳化,蓋三縣山也。《雲陽宮記》曰:「東有慈鵝山,山頂有雲,起即雨,人以為候。昔黃帝鑄鼎於此山。」
大唐山 在縣東四十里,又名辰頭嶺。俗傳唐時嘗於此取茶。
鳳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五凰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五峰如鳳,即「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