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泰川橋 按《明府志》,「縣東北三十里。」

郿縣

渭河橋 按《明府志》有二,一在西北二里,一在東北五里。

斷頭橋 按《明府志》,「在清遠里。」

西磑橋 按《明府志》,「在西磑里。」

西磑渡 縣西北

麟遊縣

石窯關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今設巡檢司於此。

西河關 在縣東三十里,近好畤,隨時設官守備。今廢。將臺及故址尚存。

通濟橋 在西門外。山水暴漲,屢壞屢修。鑿石開渠,高其梁棟,周以鐵鎖,今已復圮。

偏橋 在縣西一里,上逼斷崖,下臨杜水。前令吳謙重修,順治十年圮,知縣吳汝為重修。《汧陽縣》

暉川橋 在縣城南,跨暉川水上。

太平橋 在縣東門外,跨天池溝上。明隆慶三年建。

隴州

隴關 在州西七十里。舊《志》:汧源縣西有大震關、大中關,防禦使薛逵徙築,更名安彝。按《州志》:州東曰函谷,西曰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大寧舊關 在州西五十里,近汧水之源。故關 在州西七十里。

咸宜關 在州西四十里。明正統間,鑿山開道,以通秦鳳,視他關最不易踰。

白巖關  、石險關  、青崖關 三關在州西北四十里,通固原、寧夏。

流渠橋 在州西三十里。

《關山橋 》舊四橋,今惟頭橋、二橋、三橋。林壑幽邃,清流湍激,行人忘倦。

八渡峽石橋 鑿石作浮橋,中有石碑,書「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八字,年號消磨未詳。

鳳翔府封建考     府縣志合載

太王 ,姬姓,名亶,后稷十三世孫。始居豳,避狄難邑于岐山之下,改國號曰周。初諡古公。武王為天子,追尊曰「太王。」

《王季 》《太王》少子,名《季歷》嗣先業修德勤家以延天命。伐戎羌克之因命為牧師《武王》為天子,追尊曰:「王季。」

《文王 》名昌,王季子。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因號「西伯。」 伐密、伐崇,作邑于豐而遷都焉。武王為天子,追尊曰「文王。」

周公 名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也。文王遷豐,以岐周之地予之,為采邑。

召公 名奭,周同姓。文王遷豐,以雍為召伯之采邑。按《通志史記正義》曰:召亭在岐山縣西南。虢叔 ,王季子,文王弟武王克商,封于虢,是曰西虢。在今寶雞縣東北四十里。傳世至秦武公十一年,秦始滅之,為縣。

非子 ,伯益之後,善養馬,為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續嬴氏之祀。

襄公 ,莊公子。二年徙都汧城,在隴州汧源縣。犬戎與申侯伐周,弒幽王,襄公救之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之,平王遂封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立國,與諸侯通。立十三年,伐戎至岐卒。

文公 ,襄公子。四年,以兵七百人東獵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君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 即營邑之,在今郿縣故城。十六年,以兵伐戎,戎敗走。文公于是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在位五十年。寧公 ,文公孫竫公子。竫公未立卒,寧公嗣立二年,徙居平陽。平陽在今岐山縣平陽鄉,內有《平陽聚》,在位十二年。

《出子 》,寧公少子。大庶長威壘弗忌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六年,三父等復令人賊殺出子。

武公 ,寧公太子。三父既弒,出子復立武公居平陽,封宮。三年,誅三父等。十一年,滅卜、虢。二十年,武公卒,葬平陽。

德公 ,武公弟。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在位二年卒。

宣公 ,德公長子。四年作《密畤》。與晉戰河陽,勝之。五十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