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屈野川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舊為銀城縣。曲源水 ,在城西南,源自河陰來,流入黃河。老龍泉 在城西北十八里,旱禱輒應。

《府谷縣志》

五虎山 在縣治東。上有五峰,勢若伏虎。下有香爐山,曾有仙人煉丹於此。

桃花洞 在縣南崖。東崖中有硃砂洞,光艷若桃花。南崖畔有千佛洞。

黃河 ,在縣百步許,流入神木縣。

清水 ,在城北五十里。西北自大漠來,邊方士騎賴以汲飲,設以營堡,即以「清水」 為名。

河套附           《府志》:「河套東接山西偏頭關,西至寧夏鎮,相距二千里而遙,南則限以邊牆,北濱黃河,遠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二三百里,惟黃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孃孃灘半圈渡口為最近。其地東北有大山,而河流其中,濱河之地往往有城郭,皆漢縣也。河水自富平故城而來,東北逕渾懷,障都尉之所治而障」之。西南有忻都城、乂軍腦兒城、省嵬城、峰城兒、駱駝山、麥垛山、舊花馬池、石崖山。河水出其西,山上之石自然有文,盡若戰馬之狀,故亦謂之「畫石山。」河水又過朔方臨戎縣,西北逕三封故城。臨戎者,王莽之所謂「推武而」把湖在其南也。河水又東逕沃野故城,遂北屈而為南河。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又自縣西出雞鹿塞,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里。河水又屈而東,為北河,逕高闕南。昔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兩岸雲舉,故名闕也。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封代恭王子劉賢於此為侯國。又至河目縣故城西,又東逕陽山南,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而至陽山,皆北假也。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渡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河水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有東部都尉治。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時稱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者是也。陽山之間有東勝州城、唐龍鎮,而陰山一名鍾山,東西千餘里,單干之苑囿也。河水又東逕朔方縣故城,東北連鹽澤、青鹽澤併在縣南,有蓮花城、紅鹽池在其東,長鹽池在其西,漢置典官治。又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又逕西安陽故城,屈過九原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而南流入君子濟,遂與圁水、榆溪諸水合為黃河焉。而其中小水之支流者,黃羊城東之牛心山,山東北有月兒海子水、石窯山,城東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紅城子、交城子之東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溝水、鴛鴦湖水、卯孩水、紫河水,皆混濤歷峽,而分注于河,蓋《禹貢》之析支、渠搜也。秦為新興中。漢為朔方郡,領縣十。晉因之,後為夏赫連所據。周為蕃戎落,立朔州以統之。隋置勝州、榆林郡。唐以降突厥,置六州:曰魯、曰麗、曰含、曰塞、曰依、曰契,以唐人為刺史。武后時併為匡、長二州。中宗神龍二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明皇十年,復改為州,又增置宥州。天寶中改寧朔郡。景雲二年,張仁愿於河北築三受降城。先是,朔方軍與突厥以北河為界,界有「拂雲祠。」突厥將入,必先詣祠祭禱求福,因牧馬料兵,候冰合渡河。時默啜盡眾西擊婆葛仁愿,乘虛奪取漠南之地,築三城,相去各四百里,皆據津濟,北拓三百餘里於牛頭山,烽堠百八十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南牧。後安祿山反,天子幸蜀,肅宗至靈武,以朔方兵授李、郭諸將,東討史思明、安慶緒。雖兩京恢復,而鎮兵遂單弱不振矣。憲宗時,復置宥州於長澤縣。唐末,拓拔思恭鎮是州,討黃巢有功,賜姓李,遂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五代及宋,為李夏所併。元滅之,廢宥州,設西夏中興尚書省。明初為王保保所據,追逐之,築東勝等城,并立屯戍。英宗天順六年春,毛里孩等入河套,河東劉敏寬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東,由寧夏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由黃甫州入葭州界,謂之入套。紆迴二千餘里,環抱河南之地,謂之河套。自古郡縣,繡錯其中,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營東勝迨。東勝不守外險既失,鎮兵駐綏德,苦於遙制。余子俊巡撫延綏,相度形勢,東」至青水之紫城,西至寧夏之花馬池,築邊牆二千里,增置營堡,創榆林衛,移綏德重兵鎮於此,清釐陝人,有五籍詭落及罪謫者徙實之,擇其才子弟為建學,立師教之。又開界石外地,興屯田,歲得糧數萬石。事皆創始,而經畫煥然,自是榆為雄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