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平鹵所城 在州北二百二十里。舊稱為「豫王城」 ,又云「豫望土城。」 周圍五里三分,高、闊各三丈二尺。明弘治十四年,總制秦竑修築,題設守禦千戶所,隸固原衛。舊東關被水患,嘉靖中,改築西北關。周圍三里二分,高、闊各三丈。倉場全設,轄墩臺二十四座。地無井泉,惟蓄潦水供飲。山產煤炭,土人販採陶缾罍以為利。

西安州城 在州西北二百一十里。建自宋古天都山,本楚藩牧地。土城周圍五里六分,高闊各三丈二尺,濠深闊與城等。明成化五年,巡撫馬文升題建守禦千戶所,隸固原衛。嘉靖中,復設遊擊駐兵。倉場全設,轄墩塘二十一座。境外有鎖黃川長流水,近邊套,此地尤屬震鄰,亦要害都會也。

涇州城池 「元至正十九年,院判張庸築。明洪武三年,同知李彥恭徙治涇陰,周三百八十六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五尺,南北二門。成化十三年,知州曹光重修。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張髦士重修。隆慶二年,知州范岡重修,增築西面。萬曆三年,知州趙行可增築南、北、東三面。萬曆六年,知州張四維甎砌女牆,建南北二樓、周圍濠塹、深闊各一丈」

靈臺縣城池 ,隋大業初建,在山之麓,周二里二百六十五步,高一丈五尺,深闊五尺。元至正末,平章李思齊令萬戶丁處守修築。明嘉靖間,知縣郄中式、景管楊尚義,萬曆間,知縣姚繼先俱重修。崇禎七年,知縣敖浤貞依昔山城之半,築堡其上,周四百三十七丈,城高一丈八尺,池深闊各八尺。按《縣志》,「門三:東曰和陽,南曰南薰,西曰來遠。後河水衝崩,南城嘉靖間重修,上建樓三座,不逾年又崩。萬曆間,知縣郭之屏添設窩鋪七座,改修城門,重修其東郭,附治城。周圍一里,東北二門:東曰長安、周道,北曰天樞、奠祉。」 三十五年,郭城南一帶水崩二十餘丈,居民毀其房屋者大半,知縣張鳳池修之。崇禎七年,賊破城,城垣坍塌,官民宅舍焚毀無存。敖浤貞修築南北二百四十丈,東西一百八十丈,建東西二門,西、北二敵樓,設三十六窩鋪。

皇清順治二年,賀賊攻圍三晝夜,賴以固守。十年,地

震,敵樓窩鋪俱坍倒。知縣王居中重修,開濬城壕。

靜寧州城池 ,宋始建,歲久多圮。明天順初,知州蓋「重修,增築外垣,周七里八十六步。更築東西外邏城。」成化五年,知州蘄善重修,引二渠水入池。嘉靖十九年知州李時中、萬曆四年知州王冠俱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地震城圮,時知州劉瑞修之。十七年

霖雨,知州李民聖補築。

莊浪縣城池 ,元初建,至正二十七年,守禦周僉、謝真重修,周一里一百七十二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南北二門。按《縣志》:「周圍磚包八里二十六步三尺,高連女牆三丈八尺,底闊三丈五尺,收頂二丈八尺。隨城角墩、敵臺腰樓一十六座,護門墩一座,關廂城一座,周圍九里三十六步,高連女牆二丈三尺,收頂一」丈,腰樓八座,門樓三座。按「縣屬邊垣」 ,《附後》。

邊垣 東南自紅城子界起,西北自漢屬郎止,長四十八里。高連女牆一丈九尺,底闊一丈二尺,收頂六尺。隨邊闇門八座,壕九百二十五丈,水榨四十處,墩臺六十五座,棚房二十間,敵樓一座,圈牆二道,月城牆一處,壕四道,房一十間,墩樓一十八座,攔馬牆二道。

隆德縣城池 即古羊牧隆城。宋慶曆初,改為隆德砦。元至元元年建。縣周九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二丈五尺。按《縣志》,明洪武二年,復修縣城。成化十九年,邑人進士王銓因城空虛難守,陳言兩院,削去南城三里三分。崇禎八年,流寇七次攻城,復因人寡難守,知縣蔣三捷申請再削去西北城三里許。

皇清順治十六七年間,土城為霪雨傾圮,知縣常星

捐資鳩工,修葺完固。題東門樓曰「六盤聳翠」 、南門樓曰「美高並峙」 、北門樓曰「象鳳環襟」 、

平涼府關梁考        通志

本府。平涼縣附郭。

通稍關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五里平涼衛地方。

太平橋 在縣城北二里。

乘風橋 在府城東三里,又名「湫峪橋。」 宋太守蔡挺建。

涇河橋 在府城西五里。

崇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