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6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成化初,參政朱英建,尋壞於水,副使曹洪復築之。嘉靖二十七年,參政汪尚寧增築合關城,約有六里許。明年七月初三日,為大水淹沒。三十五年春二月,知府梁明翰尋復築之。北關城周七里許,城開三門:北曰「安遠」 ,東曰「宣化」 ,西曰「便門」 ,久閉塞不用。永春門原在巽方,萬曆庚申年改建,正南日見衰頹。明末屢遭寇亂,樓櫓雉堞,焚毀崩塌,大半無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守道張元璘、知府楊藻鳳修建,仍

改「永春門」 於《巽地》,從此始有起色,㨿阻山帶河之勢,負金城湯池之固,復成一方險要云外州縣。

合水縣城池 土城,宋熙寧間築,北倚山,高五丈,東、西、南皆在平陸,高三丈。東西二百三十步,南北一百九十步,周三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三尺。隍周七里三分,東西二門:東曰綏安,西曰「慶寧。」 明崇禎年間,賊陷三次,城池傾頹數十餘丈,民舍僅存遺址。縣治、學廟、察院等處,湮沒無存。

皇清知府楊《藻鳳》、知縣劉源澄重行修復。

環縣城池 ,「城之始建無所考。元季李思齊部將楊黑哥重修,南北一里二百七十一步,東西一里九十三步。周五里三百五十步,高五丈五尺,池深二丈。城三門:南曰崇義,北曰朝天,西曰安定。」 大角樓四座,巡鋪八十九座,西關城附焉。明嘉靖二年,知縣王鑑、千戶曹銓重修。二十八年,推官藍雲重修。三十五年,知縣劉宗舜重修。明末賊亂,蕩為丘墟,縣官住南門城樓。

皇清鼎興,漸次修復。

真寧縣城池 土城,始築無考。元至正間,守禦樞密院副使張添福修築。高四丈一尺,東西一百八十步,南北一百四十五步,周二里二十六步,池深一丈五尺。城二門,東曰「朝陽」 ,西曰「永春」 ,西關小城附焉。明崇禎七年,知縣安如嵩創關南門曰「安慶。」

寧州城池 土城,舊傳自公劉始。梁刺史牛知業修築。東倚山,北臨溝,西南距河,高低不等。東西二百八十步,南北二百八十步,周三里四十步。南關城周二里,城開三門,東曰「賓暘,南曰朝天」 ,西曰「保寧。」 明成化初,參政朱英重修。成化間,知州閻定之重修南關城。嘉靖二十七年,參政汪尚寧築修。萬曆初年,知州馬彥卿易土垛為甎垛,更築關廂,四面高城一道,堅厚寬闊,自此州城內外兩匝,較前倚山據河之勢更為加險矣。明末,賊黨賀弘器等,率眾數萬,圍攻四十餘日,士民堅守,外城卒保無虞。其門有四:東曰「永寧」 ,東南曰「迎恩」 ,西曰「臨匯」 ,北曰「仰慶。」

皇清順治三年十二月,賊郭君岐攻陷州城,後知州

程維新於東山築一堡城。順治五年,知州趙鳴喬修葺堡門,額曰「人和。」 順治十二年,知州韓魏招集士民棲止。前此散處各鄉者,漸歸城市矣。

慶陽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安化縣附郭。

驛馬關 在城西南九十里。周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許。內置巡檢司。

東河橋 在府城東南

西河橋 在府城西

通寧橋 在府城南十五里。

北澗橋 在府城北五里。義民楊順捐資創修。帶橋 在府城北六十里。

桐川橋 在府城西八十里。其石生成,不假人為,下通乾流水。

涇河橋 在府城北五里。

清溪橋 在府城南五里。

三溪橋 在府城南十里。

合水縣

合水橋 在縣城東十里。

清水橋 在縣城西一里。

華嚴橋 :在縣城西十里。

圈洞橋 在縣城西二十五里。

邢家橋 在縣城東一十五里。

板橋 :在城西四十里。

環縣

清平關 在城東二十里,宋築。

蕭關 在城西北二里。即靈武池。

環江橋 在城北二里

陡溝橋 在縣城南八十里。

曲子橋 :在縣城南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