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7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會之;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彝諸水會之;至萬縣,而開 江水自開、達等州會之,夫然後總而入峽。是江自峽」 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峽而下岳陽,則會之者洞庭 湖,所受湖南北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則會之者 漢口,所受興元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黃州東四十五 里,則會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則會之者彭 蠡,今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也;又自是而下, 則會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然後總而入海, 是以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略計天下之水會于 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凡十有三, 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達海,所受者眾 也。」嗚呼!問學者可以觀矣。

蔡松年《補南北史志》載,吐谷渾酋長阿豺,登其國西 疆山,觀墊江源,問其群臣曰:「此水流更有何名,由何 郡國入何水也?」其長史曾和曰:「此水經仇池,過晉壽, 出宕渠,始號墊江。至巴郡入江,度廣陵,會於海。」阿豺 曰:「水尚知歸,吾獨無所歸乎?」乃遣使南通于劉宋,貢 方物。宋少帝封為澆河公。按:此稱墊江,非今忠州之 墊江也。古之墊江即今合州也。合州置於西魏,隋煬 帝改合州為涪陵,而移墊江之名於忠州之桂溪,今 之墊江即古之桂溪也。近日《一統志》亦草草混淆,因 書「墊江源」併及之。按墊江之源,乃在吐谷渾之西疆 山,今其地不在中國,不可考究。

宋劉裕遣朱齡石伐蜀,寇譙縱。眾軍悉從外水取成 都,臧僖從中水取廣漢,老弱乘高艦從內水向黃虎。 史炤《通鑑釋文》曰:「巴郡。」今之重慶正對二水口,左則涪;內 水,右則蜀。外水自渝上合州至綿州;曰內水,自渝上 戎、瀘至蜀,謂之外水。按外水即岷江,自重慶上敘州, 嘉定是也;內水即涪江,自重慶上合州,遂寧、潼、綿是 也;中水即沱江,自瀘州上冨順、資、簡、金堂、漢州是也。 曰「四川」者,則取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為名 爾。沈約《宋書》資江為中水,涪江為「內水。」

江自嘉州至荊門,名灘險地,凡千百餘,舟人一一能 言之。其灘之外,有灘有磧,凡數十,皆見於《字書》。今載 其略。洞,疾流也。江中有達洞構木洞水流沙上曰「瀨。」江中有和尚瀨水 出尾下曰「瀵。」今地名回流漩轉曰「漩。」今有南沱三漩石積水淺 曰「磧。」今有上磧下磧水疾崖傾曰《碥》。今有閻王碥燕子碥灘磧相湊曰 「沝。」音子今有石梔子析危子水如轉轂曰「漕。」今有野漕儲水漫不流曰 「沱」,灘下急流曰「灘。」其名甚多,不盡書也。

蜀山之大者曰岷山,其川曰岷江。「岷」字,《說文》作省 作「岷。」漢人隸書作汶,多與汶上之汶相混。《列子》:「貉不 踰汶。」謂川江也,非汶上也。殷敬順已辨之。《史記》,冉駹 為汶山郡。司馬溫公《類篇》曰:「汶音岷。」據《史記》引《禹貢》 「岷嶓既藝」,及「岷山之陽」,及岷山導江,皆作汶,蓋古字 通用也。《三國志》:蜀後主至湔,登觀坂,觀汶水之流。王 右軍《與周益州撫書》曰:「要欲一遊目汶嶺。」《五代史》:蜀 主王建貶衛尉少卿李鋼為汶川尉。徐無黨注:「汶讀 作岷。」而今汶川縣誤呼作「問」,音蜀。焉得齊南魯北之 水乎?敘州驛名汶川考古志作漫川

九折坂在黎州,七勝城在三峽口,陸法和所立。 孔明《出師表》:「五月渡瀘。」今以為瀘州,非也。瀘州,古之 江陽,而瀘水乃今之金沙江,即黑水是也。因其水色 黑,故以瀘名之爾。《沈黎古志》:「孔明南征,由今黎州路, 黎州四百餘里,至兩林蠻,自兩林南瑟琶部三程至 嶲州,十程至瀘水,瀘水四程至弄棟,即姚州也。」今之 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驛,一在姚安 之左郤。據《沉黎志》,孔明所渡,當在今之左郤也。瑟琶 一作「風琶。」兩林,今之邛部長官司也。

《文選·蜀都賦》:「平仲、君遷,皆木名。」注缺。按司馬溫公《名 苑》云:「君遷子如馬嬭,俗云牛嬭柿是也。」今之造扇,用 此柿油。

藙,魚既切。《說文、王篇》俱云:「煎茱萸也。」《漢令》:會稽郡歲 貢藙子一斗,字一作艾。楊雄《蜀都賦》:「木艾椒離。」《本草》: 蜀州食茱萸,甚高大,有長及百尺者,蜀人呼其子為 艾子。宋景文公《艾子贊》曰:「綠寔若萸,味辛香苾。投粒 羹臛,椒桂之匹。」范石湖《成都古今記》云:「艾子,茱萸類 也。實正綠,味辛。蜀人每進酒,輒以一粒投之,少頃香」 滿盂醆。但藙與艾,蓋一物相似,有食茱萸藥。茱萸之 分,如川芎,有茶芎、藥芎之別也。左思《蜀都賦》:「旁植龍 目,側生荔枝。」故張九齡賦荔枝云:「雖觀上國之光,而 被側生之誚。」杜子美絕句云:「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 丹宮滿玉壺。」諱荔枝為側生,雖本之左思、張九齡,然 以時事不欲直道也。黃山谷《題楊貴妃病齒》云:「多食 側生,損其左車。」則特好奇耳。

左思《蜀都賦》有「紫梨津潤」之語,注不言其狀。按蜀有 梨樹,花以秋日,其花紅色。唐李遵有《進紫梨表》,元王 秋澗有《秋日詠紅梨花詞》,可證。

蜀牋自唐已名天下。予修《蜀藝文》,有《蜀牋譜》一篇。近 觀《龍川集》,陳同甫與朱元晦書云:「川筆十枝,川墨一 挺,蜀人以為絕品。」則蜀人之筆墨,在宋以為絕品,不 知何時降為眉州大邑之濫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