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懷妙童與玉女,想青螭及碧鸞,情恍恍而將逸,心 回回而未安。見碧芳之晚晦,忘紫洞之宵寒。既而霧 昏千嶂,煙迷四野。恨流俗以情多,痛飛仙之術寡。驅 逸思於方外,跼高情於天下。使蓬瀛可得而宅焉,何 必懷於此山也。」詞曰:「已矣哉!吾誰欺林壑邊地,煙霞 失時。託宇宙兮此日,俟虯鸞兮來期。」他鄉山水,只令 人悲。
《記岷江桐花鳳》李德裕
成都夾岷江磯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靈禽五色, 小于元鳥,來集桐花以飲朝露。及華落,則煙飛雨散, 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繪于素扇,以償稚子。余因作小 賦,書于扇上:
《豆圌山記》杜光庭
綿州昌明縣豆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 長岡,猶通車馬。東臨峭壁,陡絕一隅。自西壁至東峰, 石筍如圌,兩崖中斷,相去百餘丈,躋攀險絕,人所不 到。其頂有天尊古宮,不知所製年月。古仙曾作繩橋, 以通登覽,而緪笮朽絕已久。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續 者,腳下自生毛。」相傳如此。咸通中,山下有毛意歡者, 幼而為道,常持誦五千言,著敝布褐于市乞酒,醉而 登山,攀緣峭險,以絕道為橋。山頂多白松樹,繫之繩 橫亙中頂,布板椽繩上,善男女隨而度焉。數年繩朽 橋壞,無復緝者。咸通歲,令與賓客醮山于西峰,時展 禮毛師,他遊人謂令曰:「此峰之側有小徑,抱崖纔通, 人跡無所攀援。意歡常遊此而去,逾」旬不出。令疑其 隱在穴中,座內有廣陵郭頭陀者,令請由此徑往探 求之,頭陀驚眙不能語,久之而後言曰:「此徑去約三 十餘丈,然到一穴口,纔三五尺,下去平地猶數百尺, 穴內可坐十餘人,中有巨木櫃,緘鎖極固。意歡讀經 處,石面平滑,有足膝之痕,而經卷在焉,不知意歡之 所。其家有一妻一女」而已,疑其得道者也。意歡每多 持燈碗度繩橋山側,居人視之,以為常矣。山多毒蛇 猛虎,里中人莫敢獨往。意歡夜歸,亦無所畏焉。常有 二鴉,客將至必飛鳴。意歡整飾賓階,坐榻未畢,客果 至矣。
《麻姑洞記》前人
繁陽山麻姑洞,即三十四化之第一陽平之別名也。 在繁水之陽,因以為名。《本際經》云:天師張道陵所遊, 太上說經之處,在成都府新都縣南陵江十五里,眾 山連接,孤峰特起是也。神武皇帝潛龍之時,光化二 年己未五月四日丙申,山土摧落,洞門自開。縣吏時 康鄉所由楊靖、道士張守真等以事申府云:「自洞門 開後,每日有百姓往來者。」府差縣典楊澤、畫工任從, 同往檢覆,畫圖申上,稱:「把燈燭入洞看檢,其第一門 對北,高二尺,闊三尺五寸。入至第二門,約五尺以來; 第二洞門方一尺六寸,入內並是黑處,長一丈二尺, 闊六尺。有石窟兩處,在東畔并西南有洞門兩路,南 畔一路,圓闊一尺六寸,入內長一丈」二尺,闊一丈,高 四尺。南畔有窟三處,西畔兩路入內。通繞。門圓闊一 丈七尺,內各闊五尺,高六尺。以來門相去一丈。門屋 一所,高五尺,闊四尺,從內往來,有刻枓栱《㼧瓦》,約山 作石,日月兼作「日」字、月字。隔子房一所,闊二尺五寸, 高一尺五寸。刻《枓栱》《㼧瓦》。石竈一所,高一尺,闊一尺 五寸,門闊五寸。石窟三處,各闊七尺。又西入洞門,圓 闊一尺七寸,彎曲入向南。門屋一所,高六尺,闊四尺, 從內往來,有石枓栱㼧瓦。又有竈模兩所,共一床,高 一尺,闊二尺三寸,門闊八尺,有石枓栱。西北角又有 一門,方一尺六寸,四方二丈以來,南畔、西畔、北畔各 窟一所。南角又有一洞,圓闊一尺六寸以來,將燈燭 近前,有黑氣出,燈火即滅,更入不得。其洞連接繁陽, 本山相去三里以來。其山㨿諸鄉張生、張贇等狀稱, 繁陽是古跡山,每准敕祭祀。其洞亦是元有,往往閉 塞。元和中,南康王韋皋蒞蜀,洞忽開,時人咸云:洞門 開即年豐物賤。尋又閉塞。至是復開,其後果豐稔。其 洞本名麻姑洞,山側有麻姑宅基,蓋修道之所也。
《送李彝宰新都序》任華
「宗室後進有以學術辭藻著稱者,彝也少好學,通九 流百家之言,善屬文,頗有大節。去年制舉不捷,無何, 以書歷抵二相國,論安邊術」,由是召試西掖,凡數十 百人。彝與莊若訥、高郢同入高等,何垂翅於制舉,而 奮翼於西掖哉?蓋道之屈伸,命之通塞,各有時也。執 政以彝大人在蜀,故授《新都》以榮之。彝豈不欲高步 臺省,時時與朝廷群公談笑,所以俯就遠縣,蓋為大 人屈耳。秦雲滿天,倏聚忽散,與子分飛亦爾也。古人 別遠,貴於贈言。子昔為什邡令,蓋鳴琴不下堂而治, 今領新都,則異於彼焉。葢以廬井灰於焚爇之後,甿 庶瘡於刀箭之末,樹立存育,洪惟艱哉。況奔衝填湊, 晝夜風雨,誅求供應,旬晦山岳。其親「庶務,則宜戴星 而出,戴星而入焉。其接賓客,則宜一沐三起,一飯三 吐焉。此朋友之望也。如月照雪峰,花飛錦江,當有新 詩,時復寄來,念之哉!」《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