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斗山 在錦屏山西,其形如斗。
「天柱山 」 在閬中蒼溪之界,即雲臺也。
琳瑯山 :在城東六十里。有九井,其泉流濺石若振珮然。
鐘山 在治南十五里,居群山之中,鐘聲一擊,四境皆聞。
眉山 :在治南十里,其形如眉。
書院山 在治東,嘉陵江之南岸。昔有紫薇亭,今廢。下有洞,相傳宋陳母教子堯叟兄弟讀書於此。
大獲山 在治內
汀山 在治東北五十里馬頭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東南六十里,以形似名。
北崖 在治北五里。相傳為高僧宣什所鑿,一名「頤神巖。」 畔有雲錦園,太守蘇公所築,今廢。東崖 ,在城東五里。
「漱玉崖 」 在南崖側,宋毋丘氏所居。
南崖 在錦屏山後,一名「臺星崖。」 下有瑞蓮池,旁有漱玉崖。宋陳堯叟兄弟肄業之所。
靈城崖 在治東六十里。按《明一統志》:「比他巖最深邃,巖上有滴乳為水珠,石上有雙竹痕,長尺許,仰觀枝節儼然。」
汀崖 在治東北一百里。月崖, 宋譙光讀書處。
嘉陵江 即南津河,源出陝西鳳縣嘉陵谷,經廣元、昭化、劍州、保寧、重慶入大江。閬水、巴水、漢水者,皆江之異名。杜甫詩:「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巴童盪槳攲側過,水鳥銜魚來去飛。閬州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宋江 源出陝西漢中府舊廉水縣,經蒼溪東流入嘉陵江。
「西河 」 ,源發劍州五子山,由南部金寶場入閬中金寶寺界,下流至梁家坡,仍入南部南登觀界。
海棠溪 因縣多海棠,故名。
北溪 源發自劍州青虛寺,經南部縣清漣寺,至閬、蒼、南三交界左半鋪地,均名為「玉水河。」 復北流至蒼溪柏林子,入閬中沙溪子界。又自南轉東下流十里至錦屏側龍爪灘,向北合嘉陵江。
卓錫泉 ,唐僧宣什居繖蓋山,其徒患無水,宣什以杖扣崖,泉即湧出。
龍爪灘 在嘉陵江。宋雍熙中,忽生此灘,二陳相繼為狀元。元豐中,又生一灘,馬涓為狀元。南池 ,按《明一統志》:在治南漢高祖廟東。自漢以來,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賴之。唐時堰壞,遂成陸田。至今遺址可見。杜詩:「安知有蒼池,萬頃浸坤軸。」
蒼溪縣
《小錦屏山 》與《錦屏山》相似,故名。
金鼎山 :在治東十里。狀如覆鼎。
大獲山 在治南三十里。宋江環遶其下。宋淳祐中,閬中徙治於此。
雲臺山 在治東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峭拔插天,一名「天柱」 ,即漢張道陵昇仙處。宋建永寧觀。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浴丹玉魚,巖曰松根蟠桃。又有九轉亭、丹竈尚存。山多㯶柏,有一絕大者,中空,可坐數人,旁有亭名「魁柏。」 紫陽山在治東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霄。
方山 在治東八十五里,遠望如几案,古方州城也。
離堆山 ,考《廣輿記》:蜀中三離堆,蒼溪其一也。唐司徒顏真卿《磨崖記》謂「此山臨嘉陵江,直上數百尺,不與眾山相聯,因名離堆」 ,又名白鶴山,在漢為宕渠塞。或云文翁建書院,聚徒講學,坪有武侯祠,後淪為寺。
紫練山 奇峰插天,紅紫爭妍,遠望如練。張桓侯戰張郃,屯兵於此,有廟在焉。坪開大路。武當山 ,其形如屏,塞大江之流,上有拱城樓,先賢謂:「日見千人拱手,夜觀萬盞明燈。」
永嶺山 委婉秀麗。縣之「來龍」 本此。
筆塔山 其形如梳,塞大江之流,天啟六年建塔。
老池山 突兀聳翠。昔唐元宗過劍關,父老登望,隱隱見儀於煙霧之表。侯旻刻「劍閣鳳山」 四字於巖以識之。
三星山 :三峰圜秀中高,而左右略低,遠視則並列,近之止見中峰,蓋合後山而成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