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卷目錄
重慶府部彙考一
重慶府建置沿革考
重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重慶府星野考
重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七卷
重慶府部彙考一
重慶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周武王時為巴子國。秦惠文王與楚共滅巴,置巴郡。漢因之,治江州。劉璋遷治安漢,即今西充縣,分置永寧郡,仍治江州,未幾以永寧為巴郡,治安漢者為巴西,與固陵為巴東,有三巴之號。晉改永寧曰巴都郡。宋、齊復名巴郡。梁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改巴州。後周改楚州。隋初郡廢,改渝州,大業初州廢,尋復為巴郡。唐天寶改南平郡,屬劍南道。乾元初,復為渝州。五代時,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初,又為巴州。崇寧初,改恭州,陞重慶軍節度,以其地界紹慶、順慶之間,故名。元初設宣撫司,後改為路,置總管府。至正末,為明玉珍偽都。明洪武四年,玉珍歸附,仍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一。
皇清因之。
巴縣
周巴子國。漢為江州。蜀漢改巴郡。後周改巴城縣。隋為渝州。唐因之。宋為巴縣。元併壁山入焉。明因之編戶八十一里,為重慶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江津縣
漢江州縣屬巴州。西魏改江陽縣。後周因之,置七門郡。隋廢郡,改今名。唐天寶中,改屬南平郡。宋因之。元屬重慶路。明因之,編戶三十八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長壽縣
本楚黔中地。漢為枳縣地。晉屬巴郡。唐置樂溫縣。元因之。明改為今縣,編戶二十七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永川縣
本渝州壁山地。唐分置,屬昌州。宋因之。元併入大足。明復置編戶二十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榮昌縣
本資州內江縣。唐置昌元縣,為昌州。宋因之。元改昌寧縣。明改榮昌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甲。
綦江縣
宋屬南平軍。元置南平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改綦江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南川縣
漢江州枳縣地。唐置南川縣,屬南州。宋置南平軍,後省入隆化縣。元併南平軍及隆化入焉。明因之,編戶四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黔江縣
隋置石城縣,屬庸州。唐改黔江縣,屬黔州。宋屬紹慶府。元因之。明改今縣,編戶二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合州
周巴子國亦濮國地。秦為巴郡之墊江縣。漢因之。晉因之。宋置東宕渠郡。齊以墊江屬寧蜀郡。西魏置合州,改郡為墊江縣。隋改為涪州。唐改合州,又改巴州。宋改縣為石照,後遷治釣魚山。元併入州。明因之編戶四十一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忠州
周為巴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梁為郡。唐改忠州,以「巴蔓子」 及「嚴顏」 皆忠烈,故名。宋為咸淳府。元為忠州。明因之編戶七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酆都縣
漢枳縣地。梁置臨江郡。隋屬巴東郡。唐屬忠州。宋因之。元併墊江入焉。明改今縣,編戶四里,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