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經華葢山下二十里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龍門灘 在治西,上水十五里,大江內石梁如門,水漲甚險。
七門灘 在治東四十里。下水大江,內有七石橫江,望之如門,因名。
魚池 在治北,岷江十里,中一沙洲,水源自上則分流,半里至魚池,又半里復流入江,水漲池淹,水涸池現。
天水池 ,在治北隔江二里,鍾秀山之上。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為春遊之所。池中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
長壽縣
鳳山 :在治西一里。高半里,南向,以形得名。在大道旁,有小道通山。
牛心山 :在治西十里,高五丈,以形似名。在大道旁。
樂溫山 :在治西四十八里,高一里,南向。其地溫燠,稻穀早熟,名曰「樂溫」 ,無路通山。
長壽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高三里,南向,有小路通山。
漏明寨山 在治北四十里,高一里,南向。山皆石壁,中有孔漏明,兩旁亙,見有小路通山。雲臺山 在治北八十里有奇,高一里,南向。上有雲臺觀,故名。今毀,有小路通山。
三峰山 在治西十里,南向三峰高三里。菩提山 在治北十里,高半里,南向,上有菩提寺,故名。有小路通山。
天臺寨山 :在治北四十里有奇,四面陡峻。先為天臺寺,後遭亂,居民避居於上。
岷江 在縣前。上自巴縣接流,下至涪州,東注。龍舌灘 ,在治東南六里。水落石出,狀若龍舌。三江灘 ,在治西三里。江中湧二沙堆,水分三坌,經流五丈餘,仍合流,因此得名。
不語灘 在縣東八里。舟人過此,如多言則勢洶湧,不語則平易,故名。
桃花溪 :在治東二百里。上有桃花洞,因名。其溪水自老龍洞發源,經流三十里至桃花洞,五里過新橋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玉溪 在治西北七十里。溪水自鄰水縣發源,經流界內二里,復入鄰水。
永川縣
鐵山 :在治東二十里,高一里,西向,石色如鐵,有小路通山。
同心山 :在治東二十里,高二里,南向,與石筍、二郎二山相連,故名。無路通山。
桂子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南向。上多產桂,無路通山。
龍洞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高一里,下有洞。盧龍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東向有路。石松坪 在治西南六十里,高一里,南向,通瀘州小道。
箕山 在治北十里,高一里,北向,無路通山。壁山 在治西南十五里,高一里,南向,一名茅菜山。上有唐刺史趙延之廟,今廢。
縉雲山 :在治北二十里,高一里,東向接巴縣西界,一名「鳳凰山。」
龍梭山 在治北三里,高一里,東向有路。龍璫山 在治南十里,高一里,西向無路。湯峽口山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高一里。文曲水 在治東,溪水東來,纏繞縣城,四面盤旋,故名「文曲。」
水 在縣治城外。一水自東,一水自西,一水自南,三江匯碧,故名。水直達松子溉。松子溉 在治南一百里,發源龍洞山,別流下大江東注。
八角井 :在治西南十里。
張公井 在治北二百餘里。治平中,夏旱,知縣張本覓井,得石,掩舊井,深四丈餘,汲之不竭。「儒林井 」 在儒學前。教諭李時鑿井,深六丈,底一竅,泉從中湧。
榮昌縣
馬面山 ,形似馬面,因名。在治南三十里,高一里,東向無路。
白塔山 在治北二里,高三里,南有小路。北山 在治東二里,高二里,南向。唐置城於此,今廢無路。
五桂山 :在治東,高一里,西向,無路。
寶頂山 :在治東十里,高五里,北向,因寺得名。有小路。
迴萬山 在治東三十里,高二里,西向,無路。龍王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高四里,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