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乳也
黃草峽 ,去治東十五里。《水經注》:「江水又東經黃葛峽,山高險無人居。」 《益州記》:「涪州黃葛峽,今名黃草峽,山草多黃,故名。」 《通鑑》:「大曆四年,涪州守促使王守仙伏兵黃草峽」 ,即此。古樂溫歸並涪州,故以涪州名。今屬長壽縣,俗名黃草山。相思崖 在黃草峽上,崖產相思竹,竹連理,若桃釵之形,今絕種矣。見《益州記》及《涪州古志》「集仙山 在治北。」
巾子山 :在治北十里。
金盤山 在治西
扁巖寨 地險可守,與天臺、漏明並列為三。青煙洞 ,去治西七里龍溪內,雪庵和尚曾遊此,一名「清淵洞。」
仙女洞 ,去治西北九十里,舊傳有仙女棲此,人或聞笑語聲,其形卒不可得而見也。
三江灘 去治東五里。三江相接,中有沙洲,為鸂𪆟鷗鷺棲息之所。白頭灘 去治東五里龍溪河入大江處,灘水湍悍,行舟難進。取太白《黃牛峽》詩「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之意,故名。
「龍溪 」 發源老龍洞,逶迤入江,俗名「龍溪河。」 「松柏灘 」 ,靖難時,雪庵和尚隱此。
榮昌縣志
寶珠溪 去治南四十里。唐貞觀時,漁人郭福夜捕魚,見水際有光,即之,有蚌如斗,剖之得珠徑寸,獻之太宗,賜以《積善碑》。
單石溪 ,在治南九十里玉口山下,石谷發源。《涪州志》
鷹舞山 去治南五十里。每年三月,有群鷹數百翔舞其上,其年鷹多則歲豐。上有古剎碑記。遊藍山 在治東南,昔藍真人修煉于此,故名。鳳凰山 去治南七十里,上有龍泉,形如鳳冠。三華山 去治東九十里。
孩阜山 在治西
黃草峽 ,去治西六十里。
分水嶺 :去治南八十里。
鐵江河 去治北一百里,流出長壽界。
漁溪河 :去治西六十里。
飛水洞 去治西六里
白龍洞 :去治南五十里。
石鼓溪 :去治西五里。
梨鄉溪 :去治西六十里。
龍王沱 ,去治西二里。
彭水縣志
午風山 在城內。林木蔥蕯,石磴曲折,上建長壽寺。每夏月當午,清風徐至,邑人多憩息其上。獨秀山 在城東北,一峰高聳,岡嶺環列。明萬曆時,建浮圖于嶺上。天啟時,常建學宮于桂嶺。至今泮池櫺星門尚存。
琴山 在城西壺頭山下,其形如琴,故名。插旗山 在城西南,黔水遶其前,山峰聳翠,形如插旗。
萬壽山 在城北,一名「高峰。」 五嶺峙其後,九曲遶其前。上有真武觀、玉皇閣,茂林修竹,臺榭可觀,為一邑之勝概。
鳳鳴山 在城北,其峰曰「朝陽峰」 ,巍峨高聳,特出諸山之上。舊名「騎龍山」 ,今改「鳳鳴。」
「石花巖 」 頂連摩雲石,巘如花,晚霞返射,光彩燦然,將晴則光鮮明,將雨則光闇淡,《八景》之一。蟠龍山 在城西石華巖後,勢如蟠龍。
臥佛巖 在城西江邊,巖上有穴,穴中有石,如老僧偃臥其中。
櫃子巖 兩崖屹峙,峭壁摩天,郁水經其下。巖上有三穴,穴置木櫃各一,上下懸絕千仞,人跡不能到,留傳數千百年,莫知所創始。明季時,一千總入黔江,以砲損櫃之一角,內有白翎毛,飛出乃止。邑人常泛舟遊於巖下。八景之一。《望中山 》去縣東十里,黔郁通衢,登高一望,城郭廬舍皆在目中。
借穀山 ,山高千仞,上有洞,相傳為山神所居。每遇歲饑,土人與神借穀,攀藤附葛,能陟險者,始可至。後有還以秕者,神怒斷藤,不可復借。「十二盤山 」 ,山形盤曲,故名。相傳上有洞,內貯金銀,有人欲取之,蜂蟒環繞,風雷驟至。明嘉靖中,有杜柳池者居洞傍,每日掃地得銀數分,僅供日用。後有借其金銀器設醮供神者,醮畢欲不還,鬼物夜號其門,詰旦視之,器已不見,土石崩溢,洞門填塞不復識。
南望山 ,去縣北五十里。四圍絕壁,僅通一徑,中有平原,可以耕植,居民常避兵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