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望門」 今為「瞻極門。」 「黌門為聚奎門」 ,今為「鍾英門。」

犍為縣城池 ,「明洪武初,縣丞陳興築土城,久而傾圮。成化三十三年,知縣錢承德復築,倍高瓦覆,久而亦圮。正德間,知縣李文璧改砌石城。嘉靖間,主簿王世淵以石加女牆。東南近江處,每歲水漲衝塌,丁未為甚。知縣葉履謙加意修砌,掘地三尺,累石與堤平,而後引繩,廣深堅固。城垣周圍八百丈有餘,高一丈五」 尺,馬道六尺,城壕深三尺,闊五尺。萬曆癸卯,大水衝塌,知縣鄧全性修砌年遠,水勢愈改。逐年小修,而其石塊單薄,卑隘日甚。崇禎十一年,知縣胡學載奉旨一款:「毋憚勞費,以繕城隍。請詳院道,各照原額鄉甲丁糧均派,加高三尺,幇厚二尺,馬道八尺。令民自雇工匠,石以三尺五寸為度,並不收分」 銀粒米入官,以滋吏弊。與主簿顧之泰、典史劉應秋不避寒暑,巡督省試,士民信服其心,急公樂成。更於大門建大樓一座,魁星門建風雲閣一座,八面玲瓏,刊名賢詩賦其上。扆三峨而襟錦水,頗有黃鶴、岳陽之觀。自明末甲申後,樓閣傾圮,城垣非舊。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奉

旨修補在案。知縣顏甫任於斯,即日同儒學吳之

彥、典史吳士貞不避荊棘,環閱城池,不分蚤暮,重加修葺,但規丈尺,計工費功力重大,不無有待。按《總志》:正德間,李文璧包石外環以壕。榮縣城池 ,舊土城沿四水為隍。宋崇慶三年,郡守曲臺岑象始修為石城。紹熙丙辰加修,圍二千五百五十丈,通五門,東富義,南興賢,西南紹熙,西和義,北清富。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鮑珪以舊城遼曠,頹圮靡治,改方七里,為步二千九百有奇。後興賢門圮於水,復減築,週九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博一丈五尺。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劉軒增高五尺,內週通馬道,廣一丈二尺,仍五門:東龍陽,西迎恩,南青陽,西南安定,北「陽西。」 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熊大輅以南山虎視蹲踞,面見「非宜。」 移右百步改曰會流,北門亦移左百步。堞樓周四十座,堞樓明時久圮。按城背負五山,週沿四水,真有得夫形勝之雄者矣,竊有歉于正北一面焉。蓋古圍二千餘丈,正欲全據高險之勢,鮑因惜民力而省築之,舍鳳鳴山首而斷跨之,令在外俯瞰城中,殊覺未當。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奉行丈週圍城垣八百九

十一丈四尺,高一丈八尺,博一丈二尺。按《總志》:「城九百九十七丈,闊一丈二尺,外環以壕。」 威遠縣城池 石城,明正德初,主簿錢宣建,知縣張鉉增修,周一百八十二丈。

皇清康熙六年,歸併「榮縣。」

嘉定州關梁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

臨江關 在治北白岩清風洞前。久廢。

二石關 在治東

嘉慶關 :在治東,凌雲寺右。

嘉禾關 在治北,久廢。

紫石關 在州北嘉眉界。山石皆赤,因名。明知州鍾振建。

大石橋 在州東五里犍榮岐路。按《總志》,「在治西。」

承宣橋 在北門外

張公橋 在承宣北。按《總志》,古竹溪橋也。高三丈,長六尺,覆以房。因橋北有桓侯祠,因名。洞山橋 ,在治東北十里。

普濟橋 在大西湖堤上。

駐驄橋 在州西五里,俗名「馬湖橋。」

卷洞橋 在西江外

圓通橋 在西漁村

大佛橋 在石像山下

環舟橋 在州南青衣壩西。符文鄉。亦有大石,又有小石。大抵橋皆有石,惟「張公石」 上架木覆以屋,亦惟竹谿、大洞山及山東大石次之,餘皆不能並馬而馳,然非是則病涉矣。

高石橋 :在州治東南一里。

永濟橋 :「在州治西。」

棠陰橋 在治北

趙家渡 在治東南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