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進貢之路

獨繩橋 ,俗稱索橋,稱溜殼橋,古繩橋也。和川、靈關、六甲地險處,水泛時皆有之。兩岸疊石植柱,一巨索緪之,以木為半筒。度者以索繫筒,并自縛其腰及臀於緪,以腋挾筒令滑,兩手力挽而度。先別置一索繫前索上,後度後,引筒來岸,或偏高,去疾而來必力也。按此即《西域傳》所謂「度索尋橦」 ,《後漢書》所謂「跋涉懸度」 也。橦者,木筒。尋者,復引來也。李膺《笮橋贊》曰:「笮復引一索,飛緪杙閣,其名曰筰。人懸半空,度彼絕壑。」 唐獨孤及引作招北客,辭亦同,蓋此即古笮橋也。交橋 諸村,水險惡,水落亦不可舟筏。夏則度索,冬則交彴。兩岸壘石,對壓二木,委其末,而交縛於上。下平縛二木為底,以篾或纜,穩相連絡。度者,上木引手,下木承趾,少易於索,或謂「扐橋」 ,謂扐起也。

「鐵索橋 」 ,思延所水沫經也。橋二:魚喜渡,六甲水所出也。橋一。靖遠堡,羅州水橋一。進而巖州水橋一,又進而嘉慶水。橋一。曰銅江橋,曰魚喜橋,曰邋遢橋,曰仙人橋,曰後碉橋。橋雖長短殊,皆鐵索也。水岸極險,無論舟筏,即緪繩架木,亦易崩歿。故皆製鐵索,則橋更坦以固,不似繩木攲危,但廢工力耳。橋製兩岸石墩、石柱,以大環《鋃鐺》,或四或六,平緪為底,上絡輕板,兩旁有引手。其鎖修短、鉅細疏密,視岸廣狹,功洪簡也。然其刱也,虞漲及無不就岸極崇處,初經者移蕩簸揚於空闊中,不禁目眴足踡矣。

承宣橋 臥龍山有溪,北發而南,入和川。其逕市衢也,為深塹,以石結高洞而橋之。兩岸皆石級,東高於西一倍刱。自元至正中,名之曰承宣。蓋取司治上秉憲令,下撫部民,當承流而宣化也。按《天全志》:「司治西半里,元至正十年,招討使高國英砌石建。」 又一本云:「司治東半里。」

瀘定橋 在瀘水上,地屬沈冷姜村,康熙四十五年所製鐵索橋也。西爐復木鴉附,置戍守,稅茶市,而橋因以建橋,工費甚鉅,以水勢洶湧,其水達西爐,舊有皮船三渡,一通壩,一咱威,一子牛,今皆廢而集於橋。荒陬彝落,一虹霓鎖斷,蠻煙瘴水,豈非盛事!沈冷本天全部屬,橋既成,檄天全工力修葺。今司與鄰封分歲接應。檄至,遣百夫諸工往供事。

多功橋 在治東二十里。明洪武四年,招討使高國英編索為橋。每歲一換,利濟極廣。又一本云:「在司治東五十里。」

隆安橋 在治西五里。洪武十二年,本司差目把楊銘督眾造索為橋,逓年修換。又一本云:「招討頭目楊銘」

迎恩橋 按《天全志》:「在司治東一里,明宣德九年建」 ,水名洗蕨溪。又一本云:「司治東二里溪名洗腳,流合岷江。」

沙坪橋 在治西半里。編索為橋,遞年修換。又一本云:「司治西二里,通西天長河西烏思藏各王進方物之路。」

鐵鎖橋 在治北二十里,地名「思延」 ,以鐵為索成橋。通由本司下五鄉、火井、三班并蘆山縣軍民往來經行,利濟極廣。

魚喜橋 六甲水所出。見前《鐵索橋》下。

多功渡 在多功鄉

楊公渡 在丁村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公署考

天全六番志

司治 ,古治在碉門臥龍山之陽,址極闊,柱礎至合圍,不知刱自何代。明初,詔天全置城池,司長治其中,置守禦土軍四十八家,經歷、百戶、驛丞署俱在焉。明末,司長以城無形勝,址且礙,復遷山陽舊址,少進山麓,今所治署是也。署五層部屬,廊廡畢列,繚以週垣,距禁關纔一里。今司長復置別署,在大全山砦之陽,背枕韓胡,距靈關三十里。又云:「一在碉門中街,明洪武六年,招討使高國英立,永樂十一年,招討使高敬讓重建。」 「一在始陽,明嘉靖年內招討使高繼光重建。」 公館 在治東,明成化間建。

副招討衙治 在碉門三街。

經歷司衙治 在碉門所城。

茶課司 一名「茶把」 ,在治西。明萬曆年內,李膺重建。

陰陽學 在治東一里。成化十六年,王斐重建。